金华66岁环卫工坚持捐款40年!

2019-05-11     义乌网之声

66岁的刘汉青在金华市环卫处工作,工作多年,他几乎没有存款。因为他已经坚持捐款40年,帮助了100多名有困难的人。少的给100元,多的给2000元,点点滴滴汇成了暖流。

他现在住在垃圾清运站旁的福利房,家具、衣物都是二手的,右腿上还有一个溃烂的洞,每隔一天就要换药包扎一次。不止一个人问过他:“再这么捐下去,你老了怎么办?”他的答案是:“我无儿无女没牵挂。我父亲走的时候没有存款也不痛苦,我现在的条件比他总好一些。”


也许是因为问的人多了,最近刘汉青也想到了养老的问题,不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老家的留守老人。他想发动村民,为老人们建一个基金会,救急也救穷。这事是他带的头,他每个月都要往基金会里捐500元,已经捐了大半年了。

见不得有人受苦

矿工、砖瓦工、钢筋工、清洁工……刘汉青的工作一直不轻松,也没赚过什么大钱。收入有限,他却总能省出钱来,去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他说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个人无牵无挂,除了抽烟,几乎没有花钱的地方。唯独见不得有人受苦,虽然他的捐款未必能助人脱困,但能尽些心力,总是好的。他喜欢做这样的事,哪怕是电视上看到的陌生人,他也乐于解囊相助。

第一次捐款助人,是40多年前的事。帮助的对象是同事家的孩子。当时,他在江西一个矿场里工作,虽然辛苦,但月收入有150多元,经济条件还可以。同事家遇到了困难,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上了。那个时候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施行,眼看着那个成绩优秀的男孩要辍学,刘汉青于心不忍,就帮助垫付了学费。他说:“我小时候条件差,没读几年书,我不希望他和我一样。”


很多捐钱的事,他都记不清楚了。记得这件事,是因为他心里过意不去。原本,他准备一直帮那个孩子交学费,直到他大学毕业。但是,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刘汉青摔断了腿,不能在矿上工作了,经济来源也就断了。为了省钱,他没做手术,而是去了一家私人诊所。断腿只进行了简单的消炎包扎,落下后遗症,至今还有一个拇指大的洞溃烂不愈。好在同事家的经济条件后来改善了,那个孩子的学业没有因此中断。

同事想还钱给刘汉青,他说什么也不肯收:“我帮助人,从来没有想过要他们还,钱不要还,情也不要还。想要人家报答,就不叫帮助别人。”

从江西回来后,刘汉青的腿伤稍好,他又出门打工了。手头宽裕了,他便又开始帮助人。听说婺州街有个住在棚屋的老人中风了,他将当月发的工资送了过去。看到电视新闻里报道,河上桥附近有人家境困难,他就带着红包找上门去。同事告诉他,汤溪有个高中生没钱做手术,他带着1000元送到医院……

刘汉青没算过挣了多少钱,也没算过帮了多少人。“100多个人肯定有了,具体我也记不起来了,也不是每笔都是大钱,有些一两百元的,送了也就忘了。况且这又不是借钱给人,要记着对方是谁,给了多少。这些都是我自愿的。以前我和这些人不认识,他们好了,我也不会再去联系了。”

做好事也会挨骂

即使记得的那些好事,刘汉青也不愿意细说。他说自己有过教训,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

大约在7年前,看到电视新闻里播放了一则求助新闻,讲的是一个初中生,父母双双患病,家庭陷入困境。刘汉青也没多想,就想去送钱。但是,当时他刚刚为另一户困难家庭捐款,手头的钱也不多了。当时已经在环卫处工作的他,一车一车地将捡回的废品拿去卖,又找朋友借了钱,才凑够了1000元,上门送给了那个初中生。

那个孩子流泪接下了这笔善款,事后还特意写了感谢信送到刘汉青的单位。




原本,这件好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没想到,同事觉得这样的正能量值得宣传,就把感谢信的事告诉了媒体。面对记者的提问,刘汉青将捐钱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没过多久,受助孩子的姓名、地址,及其父母的名字都被报道了出来。其实,这些信息刘汉青并不清楚,而是记者从感谢信中看到的。

几天后,刘汉青带着刚发的工资,来到那个孩子家,气氛就万全不一样了。“你不要再来了!你捐给我们多少钱啊,就想利用我们出名?”孩子的家人冷冰冰地说。刘汉青这才意识到,自己好心办了坏事。

“当时我很委屈,但是回来之后仔细想了想,我确实没为孩子多考虑。”从此之后,刘汉青钱还是照样捐,但再也不会跟人说起捐助对象的事。

善心给了他一个家

当然,这么多年好事做下来,温暖刘汉青的人也有很多。

他没有成家,父母已故,一个人住在单位的福利房里,却并不孤独。

采访他的时候,记者来到这间30多平方米的福利房,里面只有一个柜子、一张桌子、两张凳子和一张床,全是二手的。唯一的家电是一台图像模糊的电视机,刘汉青喜欢用它看戏曲节目和本地新闻。门背后有一个黑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三条“芙蓉王”。

“这是当年我帮助过的几个孩子给的。最大的也只有30多岁,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没别的爱好,就爱抽两口烟,难得他们还记着我,还知道我喜欢的牌子。”刘汉青说,每年春节,这些人都会到他这里来一趟,多的时候有7个人,最少的时候也有5个人,各管各地过来,陪刘汉青坐一会,聊聊天。知道他爱抽烟,他们来的时候都会捎上一两条。这是刘汉青一年之中最快乐,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电视机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食品罩,仔细一看,下面放着四菜一汤。“你一个人要吃这么多?”刘汉青笑着摇头,他掀起罩子,只见里面有鸡、有鱼、还有肉。“我一个人哪里吃得了这些,这是给隔壁王洪英一家补身体的。他们夫妻要养两个孩子,平时吃得省,我们的工作劳动强度又大,我怕他们把身体搞坏了。”

说话间,外面传来了切菜的声音。“干爹,我来做饭了。”说话的人,正是王洪英。

“他心善,帮了我们一家。我认他当干爹,两个孩子叫他小外公。”王洪英说起6年前的往事,眼眶湿润了。原来,当年她的大儿子得了恶性肿瘤,急需手术,她和丈夫又拿不出手术费。刘汉青不仅自己带头捐款,还跑前跑后地组织单位同事捐款,把4000元钱送到了医院。孩子手术成功后,刘汉青还帮王洪英申请了单位的福利房,就在他的房子隔壁。

平时看到王洪英家需要帮忙,刘汉青就出手相助。见刘汉青孤独一人,王洪英和丈夫做饭时,就请他一起来家里吃,洗衣服的时候,顺便帮他一起洗。王洪英的小儿子出生后,和刘汉青也很亲,现在上幼儿园了,都是“小外公”接送。王洪英的大儿子也喜欢“小外公”,去年春节还用实习挣来的工资给刘汉青买了新衣服。


“我和丈夫商量过,我们要给干爹养老送终的。”王洪英说,原本她想上公证处把这事公证一下,但后来考虑到自己父母健在,就暂时作罢了。“反正我们会尽力去做的,干爹这个人也不在乎这个(公证)。”

刘汉青说,自己6岁丧母,很早就一个人在外打工,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了。“从小到大,就数现在最热闹。你说到底是我帮了他们,还是他们帮了我啊。”

为留守老人建基金会

在王洪英的帮助下,刘汉青也有了存款。“老家的老房子去年也修好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钱也想不到去修,多亏了洪英他们。”刘汉青说。

刘汉青的老家在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在修房子的时候,看到村里的留守老人,他又动了善心。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要是有点急事怎么办?他和村民们商量,成立一个基金会,大家捐款,帮助有需要的留守老人。




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村民刘鑫正在帮刘汉青筹备基金会,他说这对村里120多名留守来人来说是件大好事,希望能带动村里助老向善的好风气。“他家里的条件一直不好,干的工作都是体力活,挣的钱也不多,却这么喜欢帮助别人。为了基金会的事,他出钱又出力。每次回来要倒好几趟公交车,往返4个小时,为的就是让更多村民来助基金会一臂之力。”

为了这件事,刘汉青已经忙前忙后地跑了几个月。平时工作不休息的他,每周都要抽半天时间跑回老家,动员村里的年轻人注册为基金会的会员。会员每个月要捐500元,他已经带头捐了大半年。“现在已经有30多个会员了,满50人我们就能去民政局注册了,基金会运转开来,包括村里的留守老人就有了一堵防火墙。”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刘汉青为了张罗基金会,学会了写申请表、草案、章程等材料。为了给基金会捐钱,66岁的他说自己还要再干5年。

“他工作还是挺辛苦的,一天要清理六七车垃圾,一年到头休息不了两天,衣服和手总也洗不干净。”听说刘汉青要建基金会,金华市环卫处前总支书记徐国雄也要捐款支持他,“他助人为乐几十年如一日,太累了。看得我都心疼,这次我也要帮他一把。”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u0EFmwBmyVoG_1ZPa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