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看到了一个文章的标题——《妈妈,我就睡一分钟,结果孩子再也没醒来》,我不敢进去看,这个标题不但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同样触及了广大网友的泪点。
这注定是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孩子,有心脏病,因为学业繁重,他耗尽了他的精力,留给母亲一句哀求的话,永远地告别了这个对他来说充满希望的世界。
很难想象他的母亲今后该如何的自责。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
01,不要把你未完成的人生愿望强加给孩子。
《少年派》里的林妙妙,被母亲逼到走上了几十层高的楼顶,当她的妈妈看到女儿通过这样的方式回答她的期望时,她猛然惊醒,原来,她期盼中的方向并不是女儿能够到达的地方。
那时的母亲,只想要一个生龙活虎的女儿,成绩在那一刻已变得微不足道。
同样的事情在《小欢喜》里也上演了,沙溢和陶虹演绎的父母,一心期盼女儿考入他们理想中的学校,尤其身为教师的母亲,对女儿的理想千般阻挠,最终女儿得了抑郁症,有了轻生的念头,当她站在江边要跳下去的时候,母亲妥协了。
她方才明白到,女儿长大了,她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不止是往上爬的高度,她想要的是按自己的理想去学习去生活。
但作为母亲,她们都以为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以替孩子做主,因为自己当年错失了很多机会,所以不想让孩子走弯路。
但她们恰恰忘记了一点:人生的路是要自己走的,人,只能自己成就自己。
记得孩子上高三时有位同学,因为三模意外没考好,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回到家以后,母亲看到成绩对孩子一顿责骂,高考临近,三模成绩却下降了四五十分,为了你能考个好成绩,妈妈如何如何辛苦云云…………
孩子听了没有说话,进了房间,等母样骂累了的时候,他走出了家门。
离家三天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家里四处寻找未果,报了警,警察没有找到,
结果孩子回来了,但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的,他从自己家楼顶上纵身跳下,
结束了十八岁的生命。
这个故事很冷,但更冷的是孩子的身后事。
孩子在班里平时性格很好,人缘也不错,突然离世,同学们都很难过,都把要对他说的话写了下来,买了花把这些信都送到了孩子的家里。
谁知却遭到孩子母亲的拒绝,并且拒绝老师和同学参加孩子的葬礼。
我们当然也能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她处于极度悲伤之中,不想被人打扰,
不想触及自己的伤心。但是,对于故去的孩子来说,这又是何等的残忍?
连和自己亲爱的老师同学最后的告别也没有。
母亲无情的驱逐走了孩子的一切,只因为,孩子没有考到她理想的成绩。那么,孩子到底是为自己活,还是为她而活?
很多家长,习惯于用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压在孩子的头上,
使孩子沉重不堪,有的孩子勉强挺了过来,有的孩子最终崩溃了。
而这位母亲,我想她最终也没有明白孩子的离去是因为她的重压。
为了孩子好,所以我们作为成年人,会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
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错,但事实上阻止孩子走自己的路本身,就是一种强权,
他们的路需要自己走,我们无权去剥夺他们从过错中获得经验的权利。
只有摔倒的人才知道摔倒的疼痛,如果你剥夺了一个人摔倒的权利,
而喋喋不休地向他描述摔倒后的疼痛感,他会烦,会如耳旁风。
我们都渴望成功,却忽略了成功是由很多次失败熬出来的结果。
很多成年人,自己的一生平平淡淡,没有出人头地,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通过孩子来实现人生愿望。
自己在年轻时做不到的事情,却要让强迫孩子来做到,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
实际上这种心态从根本上来说,是自私的,有人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有人希望孩子能给自己争气争面子,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只不过很多人不承认罢了。
你在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时候,孩子又何尝没有跟别人比过父母?
所以,不要过多的逼迫孩子,适当的引导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像我讲的故事里所说的那样,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下降就责骂不休的做法实在要不得。
我相信一句话: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但努力的前提是愿意去努力,愿意为自己认定的事情而努力,
而不是为了实现别人的期望而努力。如果孩子不愿意努力,那就让他平淡地活着,
只要他能担起责任,快乐就好,接受孩子的普通和自己的平庸,也是一种通达。
02.人活着为了什么?
去年夏天的某一天,雨下了整整一天,我得以安静地写东西。
一天写了十篇,加起来字数超过一万五千字,等到晚上十二点多躺到床上时,
我感觉精疲力尽,比干一天体力活还要累,身心疲惫不说,有些心力交瘁。
我突然想到当时正在上高三的儿子,他每天六点开始上自习,十二点才能上床睡觉,
他也在努力学习,只是他不像别的孩子那般优秀,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第二天我跟他说了我的感受,他说你们家长都感觉我们坐在教室里舒服,其实并不舒服,让你们连着坐两节课你们都受不了,我们努力了,虽然没尽力,但真的努力了,
只是你们都不愿意接受自己孩子的普通,就像是我们其实也希望有个好父母,但我们不能倒过来要求你们优秀,而你们,总是在要求我们必须要努力,可是你们努力了吗?
这是孩子的逻辑,我认为我很努力,但在孩子看来,我并不够努力。否则为什么和别人的父母差距那么大呢?
看出来了吧,多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看法。
二八定律里说,人类的群体里,好的资源都掌握在20%的聪明人手里,他们是社会的精英,而剩下的80%是普通人。
普通人占大多数,但是每个普通人家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实现逆袭实现飞跃,事实上,能实现人生逆袭的人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普通人。我们既然能接受自己的平庸,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呢?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成为人上人,让别人仰望自己?
成为自己想活成的样子,与自己的理想撞个满怀?
还是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地经历着种种艰难险阻,为了亲人过得更好,用尽全力最终拨云见日?
好像只有最后一条更接近于普通人的我们。
接受自己的平庸,并不代表着消极思想,而是接受自己平庸孩子普通,
才能更快乐地活着。
纵使繁华三千,河流万条,你也只享一世繁华,只饮一江之水足矣。
莫把名利看得太重,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既使无人陪伴,还有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