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病邪自外而来者,有六种邪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或单独致病,或几种邪气想混杂,共同致病。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湿气重”、“肝火”、“胃火”等词汇,“湿热”也成为当下热门的词汇。
关于湿热的论述,最详尽的应当属清代。明清时期,以热邪立论,开创了中医的“温病派”,代表人物有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在四人的书中,对湿热均有论述。而分类最为详尽的当属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将湿热分为上、中、下三焦,从而确立三焦辨证治疗湿热病的方法。
治疗湿热的方剂有许多,三仁汤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三仁汤便是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为什么叫做“三仁”,是因为方剂之中有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故有此称。杏仁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降肺气,肺气降咳嗽能止,因此杏仁很重要的一个功效是止咳。肺与大肠相表里,而且杏仁多油脂,肺气降则大肠气跟着下降,因此杏仁多用于润肠通便,比之桃仁功效更佳。吴鞠通认为杏仁可以降肺气,通大肠,使湿气从“后窍”而出。
白蔻仁辛而温,可以行气燥湿,色白而入肺,最能治疗湿气阻滞于上焦,白蔻仁不仅仅可以燥湿,而且还可以行气,湿气最容易阻滞气机,因此白蔻仁用之最为合适。半夏燥湿化痰,亦能行滞气,作用也偏于上焦。厚朴直入中焦,行气之力较白豆蔻稍强,但是化湿之力则不及白蔻仁,白蔻仁偏于治上部的湿浊之气,厚朴善于治下部的湿浊之气,三药相互配合,行气燥湿。
薏苡仁是一味好药材,上入肺脏,可以清热排脓,《千金方》有苇茎汤一方,治疗肺痈,其中就用薏苡仁清热消肿排脓。薏苡仁入中焦可以益气健脾、祛湿,入下焦可以清热利小便。《黄帝内经》对于湿热致病有一句论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湿热既可以导致肌肉无力,又可以导致抽筋,因此《神农本草经》记载薏苡仁可以治疗“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这些都是薏苡仁清热祛湿的作用。
滑石甘、寒,入阳明经,治疗阳明病。《伤寒论》中有猪苓汤,治疗水热互结与下焦,为阳明病之一形。滑石可以清热利水,《神农本草经》载滑石可以“荡胃中积聚寒热”,《伤寒论》中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故此滑石入阳明,而治疗阳明之水。通草通利九窍,利尿是通草通的窍之一,配合滑石,引导湿气从小便而出。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气在于体内,出路不多,只有通过小便向外排泄。在体表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治疗,而在体内也并非只有利小便可以治疗湿气,还有燥湿、芳香化湿等方法,但总不如利小便来的便捷。因此三仁汤又加了竹叶,利水道,到火热下行,治疗心中烦躁之症。
三仁汤整个方剂有半夏、白蔻仁、厚朴之温燥,又有竹叶、薏苡仁、滑石之寒凉,以燥湿利湿为主,而整个方剂寒、热的偏性不太明显。用于湿气过重则可,但是如果以热象为主,则三仁汤清热的力量不足。
用来煮药的水也与平时不同,《温病条辨》谓之“甘澜水”,以勺盛水,一遍一遍的扬,使水上有数千个水珠相逐,方才可用。后世认为甘澜水性属阳,是动水。以动水煮药,不会增加湿气,可谓考虑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