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丝绸、昆曲、苏扇……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苏州。苏州人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视若珍宝,把属于自己的传统工艺、技艺统统保护了起来,建成了各式各样的小众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
“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在苏州,碑刻制作是苏州古老的一种传统技艺,再加上自古以来苏州文人辈出,文学和书法创作的盛行,也促进了苏州碑刻工艺的发展。
苏州碑刻制作技艺要求石材精致、刻刀锋利、刻工博学,从确定书迹开始,到刻石、拓碑、一共经过七道工艺流程才能完成,依旧彰显了苏州人对精巧雅致的追求。
碑刻不容易被破坏、侵蚀,像是个历史的无声记录者。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刻文字“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再往后发展,碑刻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记录和传播的媒介,更是一些文人墨客的诗赋创作,成了一种艺术行为。苏州的碑刻作品中,书法类的碑刻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宋代碑刻《太上老君》,玄妙观藏
苏州碑刻博物馆就建在人民路三元坊的文庙内,室内和走廊上都陈列着很多古代、现代的著名碑刻,建筑风格和文庙保持了一致,重檐多宇,崇台列阶,古朴沉静,是文庙的一部分,和大部分小众博物馆一样,不需要买票就可以直接进去参观。
博物馆里收藏着很多书法碑刻,其中,以私家藏书楼“过云楼”楼主——顾文彬收藏的名家碑刻为主。馆内还有20世纪征集来的200余幅当代书画家的作品,刻成石碑,陈列在博物馆内,形成了博物馆连廊中的“现代书法碑廊”。
不得不提到的是,来苏州碑刻博物馆最值得看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四大宋碑”。苏州人所熟悉的《平江图》就是其中之一。
《平江图》
碑刻《平江图》高2.48米,宽1.45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描绘了苏州广为人知的“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记录了南宋时期的苏州古城。
据记载,南宋组织过四次天文观测活动,所绘制的《天文图》就收藏在碑刻博物馆内。碑上用同心圆介绍了北极、赤道、黄道,甚至标注了黄赤交角为24度,标明了赤道上的春分点、秋分点。
《天文图》
这些还不算,你敢想,它还刻上了银河和二十八星宿和里面的1440颗星?
不仅要上有天文,还要下有地理,有《天文图》自然也有《地理图》。馆内《地理图》的内容也不亚于《天文图》,分为“地理图”和“图说”两部分,绘制了中国海岸的轮廓、主要山川、河流、湖泊的布局以及长城和各级行政机构——路、府、州的位置。
《地理图》
图中标出的山脉共有120多座,江河60多条,行政名410个,先不夸它内容详尽,光看密密麻麻的雕刻,就让人叹为观止了。图说以南宋现有版图为例,不仅分析了我国历代政治地理的变迁情况,还表达了对金兵侵吞国土的愤慨。
四大宋碑之中,除了之前提到的几幅,还有《帝王绍运图》,碑额题有隶书“帝王绍运图”五字,其中“绍”为“继承”之意。
碑图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开始直至南宋理宗,记录一百九十五君,历经三千五百年,是一幅以帝王更替为脉络的历史年表。
《帝王绍运图》
除了上面介绍到的“四大宋碑陈列”和“古代、现代书法陈列”两大展厅,馆内的基本陈列还有“大成殿孔子文化陈列”、“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明伦堂范仲淹与学府陈列”、“清风堂廉石文化陈列”等展厅。
而号称“天下第一长文碑”的《韩世忠墓碑》的拓片,是目前已知仅存的最完整拓片,也被苏州碑刻博物馆收藏。
传统的技艺传承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授,加上史科记载缺乏,可查实的也仅有近代以后时期的周梅阁、钱荣初、金雨林、时忠德一脉单传的碑刻技艺传人了,由于学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技艺的传承也难免走入了困境。
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人在默默关心着,平日里很多和碑刻相关的主题活动都会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举行,我想,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希望百年的石头能一直传唱吴地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