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渊

2019-08-26     丁明念响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时不处在枷锁之中。人类向来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但事实上,他们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长安十二时辰》完结了,幕后的主使人却是让人大跌眼镜,不过也能够隐约猜测到,如同林九郎的暗桩说的:其实心底有秘密的人,大凡看起来平凡至极。

徐宾看起来就很平凡,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八品官,别人根本看不上他,他想要和人谈什么国家大事,上了品的官根本看不起他,如同圣人对于他所说的拥有才干很疑惑的问,这么能干,到了这把年纪,还是个八品吏员?

这一句话同样的诛心,则让徐宾最后孤注一掷,也不再想着飞黄腾达了,开始了自我审判和揭露真相,而在这真相背后,则是如何诛心,诛心不一定是狠话,可能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话。

毛姆在《刀锋》中说的: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先前那样子。

徐宾就是把石子投入湖中的人,结果是引发了一场长安的劫难,也让圣人终于看清了他治下的长安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也明白了他的帝国也不再是盛世之气了,但是看清时圣人也老了,积重难返,大唐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

盛世之下,人心才稳定,对于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来说,人心才会不稳,而这个不稳定才是徐宾可以用一枚石子搅动大局的原因所在,处于其中的人并不自知,以为是做自己要做的事。

报仇:何孚和萧规

人一生总要干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事,才好意思闭眼。

徐宾的这句话让何孚伤怀,毕竟家仇未报却甘于平凡,这也让何孚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自己一家人虽然是被皇帝干掉的,杀皇帝他还没有那种胆量,但是林九郎这个始作俑者应该要付出代价,所以围绕着如何干掉林九郎成了何孚的目标。

而若是让萧规上钩,则需要点力气,按剧中理解则是要置闻无忌于死地才能打动萧规,结果建造使馆的争斗过程成了徐宾的第一步棋,而其中的人不自知的成为了他的棋子,所有人都在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包括熊火帮杀闻无忌等,这些都是经常干的事,只不过这些事全部已经在棋盘上策划好了,只等着正式启动了。

自视甚高的萧规就这样不自觉的上了船,而正如徐宾在背后慢慢推动的那样,萧规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让整个长安陷入了危险之中。

理想:李必、张小敬与毛顺

李必重情,这也是为什么李必最后还是要上山去修炼,因为并没有修炼到家,若是修炼到圣人境界,才能够达到有情化作无情的境界。

因为这个情字,特别是对于太子的朋友之情和老师的师恩之情,让他在办案时开始犹豫起来,而这种犹豫就是别人可以利用的所在。

张小敬重义也重情,却是一个在剧中只为了长安的百姓奋斗的人,只可惜这种奋斗也让他间接的把闻染推到了死亡地步,若是没有他的一意孤行,也许闻染可以活到最后,只不过闻染的死的是注定的,在救长安和毁灭长安这个对抗赛中,闻染是坚定的站在毁灭这一方,因为长安让她的阿爷丧命,这是她阿爷曾经拼命保卫的长安却最终给了这样一个答案,当然这个答案也是在徐宾的一手策划之下造成,只不过其他人成了帮凶罢了。

张小敬是徐宾人性光辉的体现,他想让张小敬活,结果却是张小敬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碍,不过徐宾应该不后悔,正如他说的:他想让张小敬活,这种人身在泥泞中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不应该就此死去。

毛顺是个悲情人物,若是在大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解决了温饱问题再建造这些花楼什么的,算是闲情逸致,可以娱乐大众,那是可为的。

若是长安已经处在水深炎热之中,百姓的生活困顿,作为生活在百姓中的人来说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境况,同样只要一句话:一文钱可买两个胡饼。

这句话若是普通人说的估计他还没有太多想法,可是这是贺知章这位大师级别的人手写(当然依旧是徐宾模仿)的,那他会仔细考虑一下,结果这一考虑才发现他在浪费民脂民膏,只为了大唐的一个幻象,大唐的幻想破碎了,既然破碎就和皇帝一起破碎得了,这也是他最终下定决心合作的原因。

李必、张小敬与毛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想为大唐尽一份力,只不过三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罢了。

李必辅助太子登上王位,这样可以实现新税法,再次复兴大唐的繁荣,张小敬没有那么眼光高远,只想保长安百姓能够活着,哪怕是苟且的活着;毛顺则是想毁灭一个国君,也许下一个国君会引以为戒,会让大唐更好点。大家的理想都是为大唐,实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内斗:林九郎和太子

林九郎能够坐到宰相的位置已经足够证明他的能力和聪明才智,但是同样对于权力他依旧充满着欲望,皇帝几乎要让位给他,对于他来说,这可是最大的荣誉,而唯一的绊脚石则是太子,如何搞定太子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这不,机会来了,长安的危机就是他的契机。

林九郎的遇刺只是个假相,不过对于林九郎来说这就是真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直接构陷太子,把太子打压永远不得翻身,最好能够促使干掉太子最佳,反正皇帝又不是没做过这样的事。

而太子呢,战战兢兢的面对父亲的怒火,虽然有一颗爱戴父亲的心,有一颗想要拯救大唐于水火的心,对于自己位置不保和父亲的猜忌则让太子痛苦,更不知道如何去办案了,若不是李必的一再坚持和回旋,估计太子早就六神无主不知道应该如何做事了。

特别的两位,程参这位聪明绝顶的人,在局内却又在局内,却一直被关在靖安司中,若没有他这个剧情还不好往下推进,也正是他破解了长安要遭受火灾的意义,也正是他最后又帮助开始破案,但是他面对的却是长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让这位心有大志向的人对长安已经失望透顶,所以看着靖安司,他最后只是叹一口气绝然离去,这不是他的长安,这不是他梦想中的长安。

元载,这位大理寺评事,也是个八品的小官,他既不为民,也不为君,只为了自己,民和君都是他如何上位的筹码,这样的人物若是笨也就罢了,折腾不出多少风浪出来,关键是很聪明,知道如何站位如何把握危机,化危机为契机,他是看一步算十步,终极的目标还是如何上位,这位同志最后是历史上是上位了,在这里也是出彩了一回,对局势的把握看得很准,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插入一脚,一步一步的往自己建造的台阶上走,长安人与皇帝的生死他并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谁才是他往上爬的台阶。

《长安十二时辰》让我们看到了曾经长安的悲欢离合,而更有意思的则是一句普通的话是如何直指人心,并能引发一场地震的。

一支蝴蝶的翅膀扇起的一微不足道的风,却慢慢演变成飓风,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才开始只是吹皱了一湾水池却可以引发远处一场洪水。

人性的复杂性才是这部剧的主色调,而这种主色调绝不是那么阳光灿烂,而是充满了幽暗和深渊。

多年以后,历史上再次闪现时:

张小敬历史上简单的一笔带过,安史之乱时:“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即杨国忠)落马。”

大历十二年,唐代宗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收捕元载和王缙,元载服罪,被赐自尽,元载的妻子王氏以及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全部赐死。

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寻得李泌,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eMH12wBJleJMoPMFv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