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玉树,从尼泊尔到武汉,他一路逆行守护生命——记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ICU副主任医师邓磊

2020-03-01   一带一路报道

《一带一路报道》记者 李卉嫔

人物名片:

邓磊,男,40岁,中共党员,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ICU 副主任医师,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先后参与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尼泊尔地震的医学救援行动,是急救线上负重逆行、守护生命的先锋战士。

“向白衣天使致敬”“保重”“平安归来”……1月23日,除夕前一晚,一个医生微信群陆续弹出很多祝福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发给邓磊与另一位医生。原来他们二位马上要出征武汉,去救助新冠肺炎患者,邓磊所在的四川援鄂医疗队是四川支援武汉的第一支医疗队。当时,邓磊患流感还未痊愈,大伙儿对他此举有些不赞同,他却自信地说:“我已经好多了,去武汉完全没有问题。”而此次负重逆行的初衷源自他的初心:“作为一名急危重症医生、一名中共党员,在大灾大难前,我义不容辞,只能向前,没有退路!”

邓磊(右一)及其队员抵达武汉

战斗在重症病房区

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湖北,省会武汉形势尤其严峻。四川省计划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赴武汉,危重症是最需要的科别之一,作为长期从事危重症工作且有丰富救援经验的邓磊踊跃报名。

25日,到达武汉进驻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后,邓磊立即着手负责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救治与护理工作。这里多是已经呼吸困难、病情严重的病人,而且红十字会医院距离华南海鲜市场直线距离仅1.5公里,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危险性和压力可想而知。邓磊用日记记录着自己从忐忑不安到直面挑战,再到从容应对的过程。

“1月25日,虽然曾多次参加抗震救灾前线救援,但这一次真的有点忐忑。面对看不见、摸不到,且异常强大的病毒,作为一名医生也感到紧张。”

“今天(1月26日)终于下班了,已没有昨日的忐忑与紧张,但一身的疲惫,就想躺下休息。”

“现在(2月2日)已经可以很从容地融入到当地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中了,每个人都经历了蜕变和成长的过程。”

邓磊团队正在给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手术

重症病房区的病毒浓度异常高,进入前需要全副武装,隔离衣、帽子、口罩、护目镜、防化服、鞋套、面屏、手套……“这既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也是对病人和社会负责。”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很可能给自己或他人造成感染的风险。在做气管插管手术时,医生整个面部离病人非常近,病人还会因咽喉不适咳嗽,带出的高密度病毒形成的气溶胶载体喷到医生的面部,极易导致医生被感染,所以还需要戴上正压头套。穿上全套防护装备会导致医护人员4-8小时都没法喝水、没法上厕所、听不清楚,有时护目镜起雾还会影响视力。邓磊这样形容道,在重症病房中待了一天后,脱下防护服则像拆炸弹一样。“不知道衣服上、手上有多少病毒附着,稍微不慎可能就会感染。”但所有医护人员没有一声怨言,“没有什么比抢救患者的生命更重要了。”

在重症病房工作的邓磊

记者电话采访身在武汉的邓磊时,他谈起了几天前的一例手术。2月20日晚,邓磊对一名重症患者实施ECMO(体外膜肺氧合)手术,这可以为患者提供体外的呼吸和血液循环支持,争取更多救治的时间。从晚上7点赶到医院准备手术,晚上9点手术开始,直到凌晨两点手术结束,整个过程历时7个小时,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到达武汉不到一个月时间里,邓磊所在的团队已经开展了包括ECMO、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纤支镜等在内的创新型医疗技术。截至2月25日,邓磊团队负责管理的床位数从8张增加到了18张,累计收治重症患者约80人,已帮助20多名重症患者成功转入普通病房。

邓磊与即将转入普通病房的重症患者合影

从汶川到尼泊尔

与邓磊结缘,是在2017年底四川医疗队赴尼泊尔义诊那段时光,戴着眼镜、斯文儒雅、高大帅气、喜欢摄影的他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负责治疗的第一道关——分诊,询问病情、做初步的检查,确诊后将病人分流给专科医生。到加德满都南部山里义诊遭遇塌方时,在决定前进还是退回的党员临时会议上,他积极响应,“我们肯定得去,我们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不能给祖国丢脸啊!”危难时刻,他的顾全大局,让我肃然起敬。这样一位医生是怎样“炼成”的?一切都要从邓磊的从医经历中去探寻。

2004年四川大学医学硕士毕业的邓磊进入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是他第一次参加紧急医疗救援行动。2009年,他申请加入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这是中国成立的首支紧急医学救援队,此后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2015年4月27日,中国政府医疗队抵达尼泊尔参加该国抗震救灾医学救援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强震后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向震区派出首支医疗队,就是邓磊所在的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地震救援经验,能更好地适应高原气候,而且成都有直飞加德满都的航班。医疗队由6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邓磊便是其中的一员。

邓磊负责收治病人、检伤分诊,是面对病人的第一道窗口。由于当地百姓很多不会说英语,邓磊一边检查伤员病情的同时,还需要思考如何用最简洁浅显的语言或者用手比划来与病人沟通,以便下一步的具体治疗。到达灾区的第二天,就迎来了收治高峰,邓磊所在的小组1小时内就收治了30名伤员,灾情严重,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伤员有增无减。4月29日,帐篷医院里实施了第一台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及时改善了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成功让病人化险为夷。在尼泊尔的13天里,救援队救治了600多名伤员。

中国医疗队在尼泊尔开展抗震救灾医学救援

尽管已经多次参与地震救援,但初到异国他乡,当地多变的天气还是让大家措手不及。邓磊的“战地日记”写到,“4月28日中午过,天降瓢泼大雨,由于个人帐篷防水太差进水,导致睡袋及其他个人物品全部被浸湿,到晚上睡觉时都还是潮湿的。4月29日,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又艳阳高照,刚裹上冲锋衣、防寒服,一会儿又脱得只剩马甲”。

两周的时间里,救援队所在的临时安置点,有时狂风袭来,把帐篷整个掀翻;有时太阳炽烈得能将人晒伤,转瞬间太阳隐去,又冻得人瑟瑟发抖。尽管如此,能救治伤员,帮助尼泊尔百姓减轻痛苦,这份医务工作者的荣誉感让邓磊觉得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一员,凡有需要,无论国内国外,他都十分愿意参与且义不容辞。在邓磊看来,这既有利于个人成长与经验积累,又能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尼泊尔杜巴广场:震前(左)、震后(右)


达拉哈拉塔:震前(左)、震后(右)

“铁汉”也柔情

由于长年战斗在急难重症一线,经常参加突发重大紧急事件救援,见惯了生死的邓磊,拥有常人难以比拟的意志,但面对家人和病人,他又有一颗柔软的心。

他告诉记者,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这次武汉救援出发前,他惦记着儿子感冒还没好,但却来不及去医院买药,家里口罩也没有了。出发当天,妻子送行时,他甚至都不敢多看妻子一眼,“我怕自己忍不住,其实当我埋下头时早已潸然泪下。”

尼泊尔山区塌方山体前的邓磊(左一) 李卉嫔摄

长时间出门在外,家人是他最深切的牵挂。2月14日那天,邓磊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婆,抱歉没有在走之前给你们准备必须的防护用品,不知道我离家前,买来冻在冰柜里的那800个饺子、抄手,你们都吃完了吗?……”为了减少家人的担心,他从来不说在外面遇到的危险、苦处,或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就连尼泊尔义诊的塌方事件,他也只是在回国后才对妻子简单提起。

邓磊儿子写给爸爸的寒假小报

对于儿子,邓磊严厉中不乏慈爱。在儿子的眼里,爸爸是个英雄,虽然也很怕邓磊的严厉,但是小家伙对于爸爸的爱却一直温暖着邓磊。在最近的一份寒假小报中,儿子写道:“爸爸,我想你了,你快点回来,我学会了炒泡青菜,等你回来,我做给你吃。”说起儿子,邓磊声音哽咽了。

对病人,他用无比的耐心去鼓舞他们,坚定他们战胜病魔的斗志。而病人强烈的求生欲望也让作为医生的邓磊深受触动。在武汉期间,常常会看到很多重症病人即使呼吸都异常困难了,还坚持在病床上做扩胸运动,坚持活动锻炼,甚至拿下氧气面罩,吸收营养液,以增强抵抗力,早日战胜病毒。邓磊动情地说道:“看到这些,我顿时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为每一个生命加油!为武汉加油!”

记者手记: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数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奔赴抗疫一线,仅2017年底参加尼泊尔义诊的10多位医生中就有5位先后参与到了湖北救援中。他们辞别亲人,带着对家人的牵挂,毅然奔赴抗疫第一线。一线医护人员工作不分昼夜,看到那一张张取下口罩后满布道道勒痕的脸,以及眼里的疲惫,虽然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他们是谁的女儿、儿子、妻子、丈夫、爸爸或妈妈,我只想道一声,千万珍重,我们都在等着你们凯旋!

更多精彩详见《一带一路报道(中英文)》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1-1788/F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2886

邮发代号:62-625

投稿邮箱:thebeltandroadrpt@163.com

编辑:彭纳

审核:向雯

主编:邓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