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发布因冒名顶替入学进行注销学籍的公示。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官网截图6月3日,山东理工大学在其官网发布一则《关于对陈秋媛进行学历注销处理的公示》公示。公示称,“经过资料收集、学院联络核查和学校审核,我校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陈秋媛系冒名顶替入学,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我校将按程序注销陈秋媛学信网学历信息。”
6月9日,澎湃新闻针对此事联系山东理工大学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学校已经第一时间成立了调查组,正在全面调查核实,目前学校已按相关规定程序对学历进行注销。但同时该工作人员也表示,因为目前事件时间跨度大,需要进行更全面和细致的调查。
当天晚上,澎湃新闻再次查询山东理工大学发布的学历注销的公示,该公示已无法直接点开阅读。提示信息称“您没有权限访问”,需提供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
9日下午,澎湃新闻联系陈秋媛高中所在的冠县教育局招生办,该办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随后,澎湃新闻联系上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宋全政,他表示目前对陈秋媛被冒名顶替事件并不知情,若情况属实,省教育厅将会对其展开调查并依法依规处理。宋全政向澎湃新闻提供了一个分管学籍部门的联系电话,当天下午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在过去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哪些环节可能出现纰漏给予顶替者可乘之机?澎湃新闻对此咨询了教育学者熊丙奇。
熊丙奇表示,在信息不够发达的年代,可能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考试的信息被盗用:一种是顶替者勾结当地的政府部门,将被顶替人的学籍档案从档案库里调出,持有被顶替人的档案到大学去报到;第二种情况就是顶替人将身份信息全部更换成被顶替人的信息,然后去录取被顶替人的大学去报到。
“有的大学对于新生入学可能存在手续不严格,就很容易导致一些冒名顶替者钻空子。”熊丙奇表示。
熊丙奇认为,在当下信息技术发达的大背景下,电子档案成为现在的主要信息渠道,改变一个人的档案便会影响到很多方面,给予顶替者投机的机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困难。
他建议,若发现自己的档案被盗用或修改,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追究篡改者的责任。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