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无声的号角。战“疫”中,杭州市各级文明单位情系防控一线、践行文明使命,涌现出一批批的“文明领跑者”。杭州市文明办、浙江日报杭州分社特此联合推出《疫情防控·文明单位在行动》专栏,定格那些抢在一线的最美背影,记录那些抗疫的温暖故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以往,春节过后正是企业铆足了劲抢抓进度的“黄金期”。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按部就班的计划。对于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来说,这不仅仅是对集团在建项目的考验,更是对全体“发展人”的挑战。
防控疫情走前头,复工复产作表率。作为全省文明单位,发展集团众志成城、克难攻坚,充分发挥文明创建带头作用,秉承“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坚强信念,以更迅速的行动、更有力的措施,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全力助推复工复产,努力实现“防疫复工两手抓”。
三色袖标 杭州健康码“戴”臂上
包车返岗 项目工地设医学观察区
返程员工如何管理?施工人员怎样做好防护?生活和防疫物资如何确保供应?当复工复产迫在眉睫,发展集团和各所属单位科学部署、强化保障,以实际行动抓好防疫复工工作。
绿色袖标为健康人员,黄色袖标为临时留观人员、红色袖标为强制隔离人员。在集团艮山指挥部,针对工人实行三色袖标管理制度,将杭州健康码“戴”在手臂上,让工人们的健康情况一目了然。
工程现场,工人们每天在出门前核对绿码持有情况并测量体温,随后发放绿色袖标并佩戴在手臂,现场工地仅对佩戴绿色袖标人员放行。这样能最大限度整合现有管理力量,克服艮山项目工点多、人员情况复杂等问题,简单有效地做好对工人的管控。
截至2月25日,艮山全线已到岗人员243人,经过核查均持有绿码。项目现场已完成开工现场安全排查及市质安监总站现场复工核验工作,设施设备评估检查已全部到位。
其中,艮山西延管廊已开始土方局部开挖及钢筋加工制作、艮山综合管廊及高架部分工点已逐步进入实质性复产。
2月14日,良渚高级中学项目和闲林中心幼儿园万景分园列入余杭区首批开复工项目。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民工返岗潮,为有效降低返程的感染风险,余杭交通发展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采取包车方式安排复工企业人员返岗。
2月24日17点30分,第一辆从杭州出发至河南开封,接送31名河南返岗民工,预计于26日直达良渚高级中学项目现场。
在项目工地现场,公司明确了项目人员分阶段进场白名单,并设置了医学观察区。目前,余杭交通发展公司代建的其他39个项目也陆续进入复工生产阶段。
17支党员先锋队 19个党员示范岗
从志愿服务到复工复产不缺席
“这次疫情,望江项目在人员返回和隔离防护上压力很大,能帮助、能协调、能发挥力量的地方我将一定不遗余力。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做好先锋模范作用。”
这几天,海潮公司工作人员周翔一睁眼,就是给参建单位打电话,了解是否有人返工、防疫物品是否增加,如果参建单位有需求和困难,他会第一时间和各方联系,帮助协调解决问题。
和周翔一样忙碌的,还有海潮公司总经理助理、支部委员章建远。复工在即,他给每位员工打了一通电话,询问身体状况,并一一做好信息记录。“哪怕有一位疑似患者回来,都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后果,给项目复工带来影响,我必须对项目质量进度负责。”
望江项目是上城区的重点民生工程,有着子项目多、参建主体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周边居民多的“四多”特征。疫情发生以来,7名员工(其中5名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团结协作,逆风前行,始终坚守在项目防疫和复工的第一线。
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和复工复产战,发展集团组建了17支党员先锋队,构建43个“7337网格”,建设19个党员示范岗,发动党员群众,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决战决胜。
集团7名班子成员和36名中层干部,分别结对联系3名党员、7名员工,构成了43名领导干部结对430名党员员工的“大网格”管理机制,实现了人员隔离、绿码管控、复工复产情况等实时监控,收到了建议意见共计80余条,为打赢“两战”提供了坚强保证。
2月16日,气温骤降到-2℃,余杭交通发展公司抗疫情党员志愿服务队,23名志愿者在余杭区4个街道路口、4个小区卡口坚守站好最后一班岗。2月4日成立后,连续12天、每天24小时,志愿服务队值班值守97班岗,累积站岗829小时,服务13914余人次。
地下管道公司维管中心,组建了一支以党员骨干为主带队值守的应急分队,对杭州地下综合管廊开展保障。从年三十起到元宵节,应急分队成员放弃了各自小家的团圆,奔波在各条管廊、主干道上,护航杭城千家万户通信和用电安全稳定。
发展集团第三(长睦)党支部(市国资系统最强党支部)办公区域所在的丁兰街道,是杭州的“重点疫区”,防控等级高,防控压力大。为此,在支部书记郭晓菡的带领下,集团第三党支部主动联系丁兰街道华睦社区,申请一线志愿服务任务。
第三(长睦)党支部的主动加入,解决了华睦社区“防疫一线”人员紧张的燃眉之急,华睦社区林云彪书记说:“你们真是及时雨,感谢对社区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