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志:孟之反的尴尬

2020-04-13   滨州网

《论语·雍也》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

鲁国大夫孟之反有一次随军出征,不幸大部队吃了败仗。溃退中他独自断后,将近自家城门时才用鞭子打马说:“不是我敢于断后,而是马跑不快啊!”

这里得说明,按古军制,战败而还,以敢于断后为功。孟之反的这一番表白,被爱讲故事的孔子赞赏地称为“不伐”(不贪功,不自夸)。

我一度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一来是因为《论语》中孔子讲的不少故事其实于史无征,有的干脆就是他老人家出于教育学生、劝人向善的良好动机而杜撰出来的(苏东坡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也曾在文章中杜撰“杀之三”“宥之三”的典故,被宽容开明的考官欧阳修夸赞为善读书、会用书),这个“孟之反不伐”的故事恐怕也不例外。

二来是孟之反的做法实在有悖常情,难以理喻——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并且这功劳没偷人家没抢人家,明明白白是自己建的,干嘛这样撒谎绕弯子推脱,脑子进水了?著名美学理论家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论语今读》中就这段故事也作了如下的评点:“强调谦逊。也许过分了点?”可见也是有点儿想不通。

但有道是书不厌读,触类旁通,后来我倒是由旁的事慢慢弄懂了些:面对功劳,孟之反的心理是“非不欲也,实不敢也”,复杂得很、尴尬得很呢!

他尴尬在哪里?

其一,自己有功劳是不假,可是这功劳并不是那么好要的。再说你以为有功劳就是好事啊,不见得。南北朝萧统《昭明文选·运命论》中有一句名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唐朝韩愈《原毁》中也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老百姓的语言则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风头太劲,功高震主,没什么好下场,还少有人同情你,就这么个道理。您说孟之反不得仔细考虑考虑吗?

其二,既然这个功不能居,那就有个怎么让的问题了。你明明有功,非死乞白赖说没有,那不行。那叫沽名钓誉,人家更烦你。

我听说有个搞科研的知识分子挺苦恼:头一年搞得挺好,年底领导让他讲一讲。他不懂韬晦的道理,实打实地把功劳算到自己身上了,结果弄得室里的同事都不理他,说他自私、吃独食。第二年长了心眼儿,发言时把功劳一股脑拼命往别人那儿推,结果领导笑了,同事们恼了,说他虚伪、矫情。气得他回家跟太太发牢骚,说这事儿怎么比搞科研还难呢?

可以推想当时孟之反也是难在这事上了,发愁的程度不低于考虑怎么用残兵败将断后。还好最后终于想出这么个让大家心理都平衡的好主意来,把立功的“责任”推到马身上,反正马又不会说话。

孟之反的苦心孤诣,谁人能解啊!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是个老粗,小时家穷只读过半部《论语》,自诩“半部论语治天下”。依我看,靠这“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足,学个小心眼儿鬼点子搞搞内耗什么的倒有余。那位苦恼的知识分子若是有暇看看孟之反的故事,也许能受点“启发”?只可惜古往今来,我们有多少宝贵的脑筋耽误在了这些内耗之上。

作者: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