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桥梁游览攻略

2019-12-16   泰州小叟

中国古代建筑中,古代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参观游览各式各样的桥梁,是现代旅游必不可少的项目。现推荐十座古代桥梁供朋友们出行时游览欣赏。

卢沟桥 北京市永定河 1189年 金朝大定二十九年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卢沟桥工程浩大,建筑宏伟,结构精良,工艺高超,为我国古桥中的佼佼者。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绰,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下分11个券孔,中间的券孔高大,两边的券孔较小。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


广济桥〖湘子桥〗 广东省潮州市韩江 1171年 宋乾道七年


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我国古桥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洛阳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


桥长834米,宽7米。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 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建桥八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
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于1993年春动工,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


五亭桥〖莲花桥〗 瘦西湖 江苏省扬州市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五亭桥在扬州瘦西湖内,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五亭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又叫莲花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

扬州瘦西湖五亭桥(莲花桥)



赵州桥〖安济桥、大石桥〗 洨河 河北省石家庄市 605-618年 隋朝大业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安平桥〖五里桥、西桥〗 海湾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 1138年

安平桥位于福建泉州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得名“安平桥”,又名五里桥、西桥。是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闻名天下。 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此外,长桥的两旁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栏杆柱头雕刻着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皆为南宋的石刻。

桥墩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面用 4~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则重25吨。



程阳风雨桥〖永济桥、盘龙桥〗 林溪河 广西柳州市 1912年


程阳赛尔风雨桥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壮观。


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桥的两旁镶着栏杆,好似一条长廊;桥中有5个多角塔形亭子,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它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


泸定桥 大渡河 四川省甘孜 1705年 清康熙四十四年

泸定桥又称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桥东立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了修桥的原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此桥为铁索悬桥。桥长103米,宽3米,桥两端各有20米高的桥台,桥台内固定铁桩,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的落井铁桩里,其中9根作底链,上铺木板,4根分两侧作扶手。铁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
自清以来,泸定桥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1863年,太平天国起义中骁勇善战的翼王石达开在此抢渡大渡河失利,全军覆没。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师以22位勇士为突击队,在此消灭守敌,飞夺泸定桥,摆脱了蒋介石的追兵,泸定桥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闻名世界。


泸定桥建筑风貌独特,为世界和我国所独有。泸定桥参观浏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写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玉带桥 昆明湖 北京市 1736年~1795年 清乾隆年间

全国各地有许多桥梁名曰"玉带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

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清朝时的玉带桥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玉带桥的造型具有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石拱桥的风格,以纤秀挺拔,轻巧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现在,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鱼沼飞梁〖十字桥〗 晋祠山西省太原市 1102年 北宋崇宁元年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桥梁。晋祠的这座鱼沼飞梁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桥面呈十字型,把圣母殿和献殿连为一体,给人以一种展翅欲飞的感觉,“飞梁”之意,当在于此了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