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本柔弱,遇“战”则刚。翻开历史长河,自从有舞台和戏剧起,替父从军,奔赴沙场的花木兰的形象就不曾黯淡过,她似一阵清风,吹过了千年的岁月,留下一段美丽的传奇。唐代杰出诗人杜牧在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曾为“木兰庙”题诗,表达对这位巾帼英雄的无限赞叹敬仰之情。诗文如下。
《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杜牧用寥寥28字为我们生动描绘出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扬眉剑出鞘的飒爽英姿,也为我们揭示出女英雄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在白天的战场上木兰与战友们同吃同住,奋勇杀敌,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女儿之身。唯有夜深人静之际,才会梦里想起幼年和女伴对镜梳妆画眉的境况。青春韶华,本是女性最美的年龄,追梦的时光,然而我们的女英雄却要浴血奋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作为一名女性花木兰是平凡的,她有女性与生俱来的柔性与温柔,更有中国女性特有的孝顺、勤劳与贤惠。她是一个好妻子,是一位好母亲。但花木兰又是伟大的,她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被追封为“孝烈将军”流芳百世,世人敬仰。
“花木兰”代表了中国女性怎样一种精神。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花木兰。花木兰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里,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不同人的心目中,都会得到不同的解读。但坚毅、勇敢、坚守的品质总会有恒定的价值,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没有让花木兰精神蜕变,而是衍生出许许多多现代版的“花木兰”。
在今天这和平的年代里,岁月静好也只因有这许许多多的当代“花木兰”负重前行,默默守护在繁华都市背后。
2020年3月8日,是第110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全国上下正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位位坚强勇敢、无私无畏的逆行“花木兰”正坚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在这些巾帼英雄之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监狱女警,她们正在用特殊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海监狱广大女民警职工和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战中履行责任担当,她们用无私的奉献,留下一个个最美的背影,在战“疫”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完美的诠释了现代版的“花木兰”精神。
中华儿女多奇志,战“疫”黄花分外香。作为女人,她们是父母眼中乖巧可爱的女儿,丈夫心中温柔贤惠的妻子,孩子眼中和蔼可亲的母亲。但是,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在家人团聚的春节假期,共赏花灯的元宵佳节。在饭菜飘香、万家灯火的厨房少了她们忙碌的身影,民警谈话室却多了一盏盏彻夜不熄的明灯;丈夫身边少了一份陪伴,生活中少了一些浪漫,百姓的生活中却多了一份安心和幸福;孩子睡眠前少了一个讲故事的妈妈,但大墙内多了一个用语言感化心灵的个别教育能手;老人床边少了一个孝顺体贴的乖女儿,身边少了悉心的照料,战“疫”场上却多了一个个勇敢的女战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她们用一个个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感人举动,用40多天默默的坚守,让老百姓静好的岁月多了满满的安全感,也用实际行动向党和祖国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星光不问赶路人,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在封闭执勤的工作模式下,监狱内人员比日常少了很多,任务却比平时多了很多。防护、消毒、量体温、疏导情绪,狱政管理、教育改造一样都不能少,一样都粗不得。监狱内执勤的她们,往往都是追着早晨6点的日出,开始一天的工作。守着深夜的繁星,结束一天的忙碌。她们之中有忍受胆管结石病痛,坚守在一线执勤岗位的“无胆英雄”;有在备勤区开设“心理导航热线”的心灵导师;有新婚刚满一年,与丈夫两地分居,舍弃珍贵相伴时间,匆匆赶回岗位青年警花;也有无法照顾刚做完手术的老父亲就毅然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的监狱新兵;更不能照料年幼的孩子,奉献在教育改造岗位中的警察妈妈。她们用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撑起了疫情防控战场最靓丽的半边天!也撑起了青海监狱女民警这一身戎装的底气与骄傲。
伟大从来都是出自平凡,平凡往往造就伟大。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而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青海监狱的女民警是警察队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用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践行着她们的使命与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和奉献。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我们有幸看到了女本柔弱,遇“战”则刚的监狱女警本色,也有幸见证了这许许多多当代“花木兰”所承载的精神,所奋斗的姿态。《花木兰》戏文中“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男”早已是古老的咏叹,巾帼繁如花,盛放新时代,这就是当代“花木兰”的样子。
来源:中国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