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别的,单单笔者一篇阐述新房成交量变化的文章下,不少朋友的观点便出现了极大差异。
有人说,光看到了报道里其他城市“量价齐跌”,唯独自己这个县级市,今天才开一楼盘就直接宣布“清盘”,早在三天之前就没房子了,去年9月份的新楼盘单价8600,同样的位置,今年就涨到了9800-11800,抢房的人一茬接一茬。
还有人说,身处某新一线城市的四环远郊,特价房层出不穷,精装改毛坯、大户型送车位、首付分期招数一个接一个,新盘扎堆入市,购房者观望情绪异常浓厚,仅仅最近两个月时间,单价起码降了1000左右。
为什么购房者的感受出现如此大差异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近几年的楼市,呈现出了典型的“分化”特征,不再是以前我们熟悉的“普涨普跌”模式。
比如,京沪深与二线城市表现不同,长三角、珠三角与中西部表现有差异,哪怕同属三四线楼市,也会因为区位、人口、商业等诸多因素,房价出现走势不一致的情况。
因此,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分化趋势下,10年后的房子,会变成“金屋”还是“草屋”?哪些城市会“后来居上”,哪些地方“难有起色”?
笔者认为,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每个城市的人口和供地规模都不同,它们的房价“禀赋”也不会相同。人口流入的越多,周边区域的房价越坚挺。
比如,23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人口流动分化趋势明显,当前京津、深莞惠、广佛肇、厦漳泉、长株潭、重庆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增长居前,苏锡常、南京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流入虽然放缓、但户籍人口和小学生依然明显流入。
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征,即多个大城市形成“以点带面”的网状结构,不是单一的龙头城市引领,比如环京的燕郊、固安,环沪的昆山、嘉兴,环深的珠海、中山,虽然这些地方的房价经过了这些年的炒作,已有“高估”的迹象,但在常住人口持续增加的前提下,房价下降会有一定的“安全边际”。
也就是说,越是靠近核心城市群,房子变成“金屋”的可能性越大,越是“偏安一隅”,远在核心城市数百公里之外的“资源型”城市,越有可能变成“草屋”。
何为房子的“估值”?经济学家姜超有个非常形象的计算方法。
以租售比为例,主要是看房价和租金之间的关系,相当于资本市场的“市盈率”。意思是刨除掉买卖的话,持有房产大概多久能收回成本。根据中原地产的数据,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在2008年初的租金回报率均值为3.5%,到2018年末,这个数字已经降至1.6%。
如果将租金回报率倒过来看,房价租金比就可以看做是楼市的“估值”,按此计算,2008年一线楼市的估值为大约是29倍,而到了2018年末,已经飙升到了62倍!这一水平,处于过去10年的最高点附近。
京沪广深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房价高估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我们以房屋租售比、房价收入比为标准,衡量各个城市的“估值”,租金回报率越高,写字楼空置率越低,证明10年后房子变成“金屋”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京沪广深因为其独特的城市地位,加上稀缺的资源,不能简单套用这个公式,但对那些二三线城市来说,房价收入比越低,同时人口能保持持续流入的城市,也会同样保值。
为什么要看货币增速呢?与房价有什么关系?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M2(流通中货币)的均值增速为15%,同期房价上涨的幅度也趋近于这个速度,也就是说,人们把房产当成了金融投机品,而不是用来居住的消费品。
也就是说,流通中不断增加的货币,按年均15%的增速来看,都被“吸纳”到了房地产之中。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东方证券经济学家邵宇的话很有意思:这么多年,我们赚钱的方式无非就是三种,挣经济增长的钱、挣货币供应的钱,实在不行还可以挣隔壁老王的钱。
邵宇称,房地产的优势在于把经济增长的钱挣了,把流动性的钱也挣了,还把隔壁老王的钱挣了,所以是一种风口自然积累的表现。据他统计,中国现在的房地产总市值65万亿美金,相当于450万亿人民币。
专家说的很直白,买房,挣的就是货币供应的钱、货币流动性的钱。
但是,今年央行发布了LPR新规,以后房贷利率不再参考基准利率,开始参考5年期LPR,这也就意味着,以后的楼市,会和实体经济“泾渭分明”,银行的资金更多向制造业、新经济去倾斜,唯独楼市,资金会“绕着走”,不再重复过去M2增长进入房地产的情况。
因此,在LPR新规落地后,未来10年,楼市会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现在已经变成“草屋”的区域,未来依旧难有起色,现在是“金屋”的城市,以后会逐步褪色。
近日,中泰证券宏观分析师梁中华发文指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如果房价不上涨、甚至说房价涨幅小的话,持有房产每天都在亏钱。比如上海市持有房产的总成本有将近9%,而收益只有1.2%都不到。当前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持有房产已经开始亏钱。
这种特征,梁中华用“7字”金句总结:房子在悄悄亏钱。
内行人道出的规律,极有可能会成为下一步楼市演变的方向,不管“金屋”还是“草屋”,哪怕房价一直维持高位,持有房产的后果,就是“悄悄”亏钱。
10年时间,对每一位购房者来说只是转瞬,对楼市来说却意味着“沧海桑田”,只有回归理性的置业理性,才能跳出对房价涨跌的困惑,自住就买,投机要回避,量力而行,这些朴素的规则,才是真正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