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青衣江,在过去,对于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洪雅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它都承载着重要的运输任务。所以,洪雅境内的青衣江上也有着不少历史悠久的渡口,它们不仅是过往商船、竹木筏停留转运物资的主要码头,也是河两岸居民通行的重要通道。
遗憾的是,随着时间流逝,青衣江的水运功能逐渐衰退,其沿岸的码头也都走向了冷清,然而,繁华虽逝,但与渡口有关的故事还流传在当地居民心中。
本期,小编就带您走进洪雅最具代表性的渡口——最有名的高岩古渡、至今还在渡人的孙家渡以及有着最美风景的芦溪口古渡。
高岩古渡一景
壹高岩古渡觅遗风
来到洪雅,漫步于青衣江边,只见江水滔滔,平野漫漫,河风习习,可谓赏心悦目,不知不觉便来到了位于洪雅县将军乡的高岩古渡。虽说,现在高岩古渡已经被青衣江大桥所代替,但因为它风景美丽,加上附近还有洪雅著名的三景,即“临江晚渡”、“龙呤春雨”、“犀牛望月”,每年慕景前来这里的人很多。
“古高岩不仅是一个供人通行的渡口,而且还是青衣江上最大的物资集散地。”饶成恩老人也最喜欢到高岩散步,每次来他都要给人们义务讲解高岩古渡的故事。他是土生土长的洪雅县城人,他一生的工作都与水运有关,年轻时曾在雅安、西昌一带从事木料运输,由于思乡心切,他于20世纪70年代回到了洪雅,让他感慨最深的是高岩渡口的变化。
饶成恩回忆高岩古渡的浮桥
饶成恩小时候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和伙伴们一起到高岩渡口附近的青衣江洗澡,比赛游泳,看青衣江里船筏竞走。在他的记忆中,过去每到秋天之后的枯水期,人们将竹筐装上石头,垒在高岩渡口两边,然后将竹篾编的桥拴在石柱上,成为一个吊桥。吊桥供人行走,每当有船经过时,就有专人将吊桥中间拉开一个口子,等船经过之后,又重新恢复原样,直到春天来临,吊桥才会被船只取代。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岩的吊桥在20世纪70年代便彻底取消了,当饶成恩重新回到洪雅,只见熟悉的高岩渡口已经不见了吊桥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船在运输行人。
如今,高岩渡口停止了营运,但它依旧保持着较高的人气,因为高岩古渡,不仅历史悠久,还流传着与“义”有关的故事。在出土的明清时期的碑文中除了要求行人上下不得拥挤,驾船人员技艺必须娴熟之外,还专门提到了洪雅士绅在高岩集资募捐修浮桥,夏秋时节渡船也要无偿让行人通过;民国时期六年,学官李锡廷发起募捐义渡,将高岩的渡船增至4只,其中2只船是实行义渡。
青衣江
在高岩义渡的影响下,县内义渡以多种形式逐渐增多,不断有富户捐助作为基金,罗坝、竹箐、芦溪口等地也出现义渡。同样为了纪念古人的善举,不知从何时起,高岩山的岩壁上被人刻下了“高岩义渡”四字,至今清晰无比,传递着向善的理念。
孙家渡全景
贰孙家古渡话变迁
位于洪雅县东岳镇的古孙家渡是洪雅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尚在渡人的渡口,张玉德就是洪雅县最后的摆渡人,见证了渡口两岸的变迁以及洪雅水运衰落的过程。
在江边长大的张玉德,儿时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在青衣江里嬉戏,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孙家渡,每天都有来自雅安和乐山之间的船筏停靠,每当此时,他总会露出羡慕的表情,希望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水上工作者。幸运的是,张玉德的父亲就是一名船工,负责在孙家渡运送来往的行人,喜欢撑船的他常常在父亲的船上偷师学艺。
孙家古渡一景
时间飞逝,20多岁的张玉德便如愿学会了撑船的手艺,从父亲的手里接过了撑杆,一撑就撑了几十年。“以前船只是通行两岸的唯一工具,孙家渡每天都有五六百人,还经常见到村民将猪草、茶叶、乃至大肥猪通过船舶运输到对面集市卖的情景。”张玉德回忆,20世纪70年代前,渡口一直都呈现热闹景象,而他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总是从天亮忙到天黑,平均半个小时就要撑一船,虽然,一天下来,他的浑身累得酸痛,心里却很高兴。
为了乘客们的安全,20世纪80年代,孙家渡还淘汰了木船,将船只升级成为了机械船,想着再也不用费大力气撑船了,从没有上过学的张玉德进了培训班,认真学习机械船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拿到了机械船的驾驶证。就在这段时间,张玉德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船工,父子俩一起在孙家渡开船,他们还一起在渡口边栽了一棵黄桷树方便村民乘凉。
孙家渡是目前洪雅唯一还在渡人的渡口。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陆路交通的不断完善,从20个世纪90年代开始,青衣江水运逐渐衰退,和其他渡口一样,孙家渡也慢慢地冷清了下来,很多船工都离开了渡口另谋生路,但孙家渡寄托了张玉德一家三代人的感情,他和儿子商议之后,决定一个人坚守下去。
现在,张玉德当年栽下的黄桷树已经长大,枝繁叶茂甚是美丽,来树下乘凉等待乘船的村民却越来越少,有时一天只有10多个人来渡船。张玉德依然舍不得离开与他相伴多年的水上生活,他总在船上或者黄桷树下等待,只要发现有乘客等待,无论多少,哪怕只有一个人,他也欣然开动了船只,在青衣江中留下一道美丽的画卷。
虽然乘船过河的人已经渐渐稀少,但张玉德依然坚守着。
叁最美古渡芦溪口
青衣江上的古渡口,大多依山傍水,其中最美丽的当属古渡芦溪口。芦溪口是青衣江洪雅境内的12个古渡口之一,是上通雅安,下达乐山船舶的停靠点,渡口位于青衣江左岸,与夹江县木城镇隔江相望,相距2.5公里,是余坪的港口,附近乡镇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曾经也十分热闹繁华。
据《洪雅县志》记载:芦溪口是唐、宋、明代设的“官渡”、“芦溪铺”故处,其附近的汉代岩墓群405个,居全省第二位,也就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芦溪口就曾是达官贵人的聚居之所。近年来,芦溪口附近还发现了一块清咸丰皇帝令四川府赐给王正光进士的金匾,匾上刻了《品重兰薹》四个大字,足见当地十分重视教育,民风淳朴。
芦溪口附近的汉代崖墓
来到芦溪口,只见它淡雅闲适,如同水墨画卷一般,其周围还有极为罕见的青石板路、保存完好的大青瓦房以及若干古式的木质民房,周围的村落里还散落着石碾、石磨、石槽等古玩意儿。更让人意外的是,还能不时见到村妇在江边淘米洗菜,小伙子打柴归来的场景,让人忍不住畅想昔日芦溪口的热闹景象。
“我从小在芦溪口附近长大,一直忘不了那里的美。”刘卓才老人曾经在洪雅县余坪镇大桥村长大,他的父辈便在芦溪口附近做纯碱和石灰生意,小时候的他在芦溪口私塾读书,后来因为成绩优异,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自贡市富顺县农业局,彻底离开了故土。
风景如画的芦溪口
然而,身在异地,刘卓才时常想念故乡的山水,2011年,四川省举行了首届最美村落评选,年过古稀的他却像小伙子一样精神饱满,和老同学相约回到村子里,用数码相机记录了芦溪古渡。当芦溪古渡的影像资料在网络出现之时,人们才意识到洪雅县还有如此美丽的所在,其存朴的民风更让人眼前一亮。渐渐地芦溪古渡也自成一景。现在,当地政府也在深入挖掘芦溪古渡的历史传说以及精神内涵,着力打造芦溪古渡,希望能在不远的将来,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
青衣江上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END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
编辑:蒋萍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