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的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农业发展今非昔比,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19年初,我市在梧桐树乡举办了农产品产销对接会,45家区内外农产品销售客商和我市的9个合作社进行签约,签约农产品涵盖精品水稻、瓜菜等10余项农业特色产业,涉及土地2.5万亩,签约总金额达1.6亿元,让灵武的特色农产品“扎堆儿”登上南方城市餐桌,开春的第一笔大单就达到上亿元,这让当地农户的心里乐开了花。
灵武市蔬菜产业联合体负责人谢利民说:“今年3月16号,在梧桐树乡开了一个蔬菜产销对接会,今年我们上市的西蓝花、香菜、小西红柿都通过对接会农业订单的形式销售了出去,实现了增收的目标。”
近年来,我市以郝家桥镇、梧桐树乡为重点,依托“上滩韭菜”全国“一村一品”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蔬菜,精心打造“五优”蔬菜基地,2018年,全市瓜菜产业实现总产值3.86亿元,总效益2.67亿元。夏能“沙妃”蜜甜瓜、盛世丰香菜、“尚品上滩”韭菜、沙坝头西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灵武特色瓜菜品牌脱颖而出,并以优良的品质远销江苏、上海、陕西、甘肃、内蒙、山西、山东、辽宁、新疆等省区。由宁夏农利达公司牵头,21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共同成立了蔬菜联合体,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的模式,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一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托起菜农增产增收的“致富梦”。
据谢利民介绍,目前联合体采取三个经营模式,第一个是股份入驻,把广东、福建、浙江客商引进来,让他们参股,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第二个就是代种代收模式,通过农业订单销售模式,给老百姓带来收益,稳定增收。第三个是入园模式,联合体今年在杨洪桥建立了1350亩的蔬菜园区,让老百姓入园参与种植。
这几日,崇兴镇中渠村村民杨丽芳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来到自家田里查看玉米长势。今年50多岁的她和家人种了几十年庄稼,一步一步见证了本村农业发展的变化,她感觉现在种地越来越方便,产量和收入也越来越高。她说:“以前,农民相当苦,玉米要刨,麦子、稻子要割,全部靠人工。到2000年以后,随着农村合作社慢慢兴起,我们开始使用中型机械播种、插秧。到2015年以后,我们农村农业生产全部机械化了。”
崇兴镇中渠村党支部书记马耀武告诉记者,中渠村利用离城区较近的优势,近年来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让大多数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目前,该村外出务工人数占全村人口的60%,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0%。
兰保国是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一名高级农艺师,40年的工作中,一直在水稻种植一线的他,见证了水稻从人工插秧到机械化插秧,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种植,再到今天品牌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他说:“现在我们推广的是水稻精量穴播技术、水稻保墒旱直播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产值和质量,实现增产增效。”
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优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鼓励鑫旺植保、农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法流转土地,推广全托、半托管种植模式,实现统防统治统种统收,绿色高产高效,精心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46个,昊王米业、大地粮油、生财米业、金双禾等企业多个产品多次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洽谈会摘金夺银。“兴唐”牌宁夏大米获评中国“十大好吃米饭”。
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品牌的同时,我市还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2018年底,我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50家,社员21308人,带动农户数达到25510户;家庭农场达到137个,经营土地面积达到53571亩,涉及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种植业、养殖业等各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土地、资金、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机械等生产要素流向集中、合理整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陡然加快,农作物也由单一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特色化、科技化迈进,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日益丰富,“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到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从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正是这些重大改革的落地,为我市的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