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边长痘,下边便溏,多半上热下寒了,这种情况如何调理?

2019-10-06   医患故事会

现代人普遍有上热下寒的表现,明明上身经常无故“发热”——长痘,下身却异常冰冷——便溏。到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等等这些类似的情况,其实属于中医里典型的“上热下寒”,且现代人尤其容易上热下寒。

什么是上热下寒

简单点说,上热下寒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等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气上扬,天气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体,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节气,才有那么多丰富的生命。

相应的,人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如果身体里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离绝,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症状疾病。

上热下寒有哪些表现

上半身动不动就上火,热,失眠、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

下半身则冷如冰窖,屁股以下冰凉,腿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凉的就难受,拉肚子,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妇科问题。

如果还无法确定的话,还可以看舌苔。如果舌尖发红,舌根发白,那基本就是上热下寒了。舌红自然是有热的表现,但舌根处会有明显的白腻苔,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脾)肾有寒,有时舌还会有齿痕。

为何当今上热下寒的人越来越多

1、用脑多

现代人思绪复杂,当我们用脑想事情的时候,大量气血就会往上引,下半身气血不足,长时间如此,就造成上半身过热,下半身火力不足。

2、活动少

老是坐着的人,身体中部最容易堵。这个地方其实就是中医说的中焦,这里集中了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胆,重要的消化器官脾胃,又是一个沟通上焦(心肺)、下焦(肾、肠、膀胱)的枢纽。

总的来说,一旦中焦堵了,出现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如何调理上热下寒

针对上热下寒,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阳气拉回来,即引火归元。为什么这么说呢?

虚火是引起“上热”的主要原因,虚火也叫龙火,为初生之龙。我们可以将这个初生之龙看作一个捣蛋的小孩,潜于深渊中,以水为家。

阴虚则水浅,龙无法潜游于浅水中,龙升则带动虚火上炎,故阴虚火旺。水暖而龙潜,水寒则龙起。所以,下焦(脾肾)阴气太重,也会使龙不下潜,故成虚火。因此,要纠正“上热下寒”,关键还需“引火归元”。

1、按摩

神阙穴位于肚脐,为人之生命根蒂,按之可温阳散寒、行气活血、固本培元,从而起到调整阴阳、防衰延年的作用。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处。《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因此,可适当按摩涌泉穴。

2、每顿吃点辣

首先,老人要做到饮食均衡,餐单不能过“荤”,也不能过“素”。其次,“上热下寒”实际上是内体阴寒过盛的外在表现,而在每顿正餐中加一点姜、胡椒、辣椒等味道稍辛辣的食物,可有助从内纠正“体寒”问题。刚开始吃辣,排烂便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加重,这是寒气加速排出体外的正常表现,老人无需过于担心。

3、中成药

临床有时候使用附子理中丸、半夏泻心汤、陈夏六君汤、小柴胡汤等方药,从中焦去调理,多能够缓解改善上热下寒之类复杂的症候。

总结

总而言之,上热下寒提示着你的身体已经有疾病了,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阳气拉回来,也就是引火归元,3种方案固然都可以调理上热下寒,但是也需要适合自己的体质才行,而不是一味地盲从。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