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饺子的泳池都不一定安全!溺水这十个“无声迹象”请牢记

2019-07-22     搜狐健康


文 / 干玎竹 编 / 袁月

【搜狐健康】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溺水一直高居我国1-14岁儿童死亡原因的榜首。一半以上的溺水死亡者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5岁以下儿童面临的风险最大。炎炎夏日,如何在戏水时保证安全,如何及时发现溺水险情,又要如何急救?搜狐健康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防控与心理健康室主任段蕾蕾研究员,广东省红十字会水上救援队总教练陈泽池副巡视员。

哪些地方最容易溺水?

段蕾蕾表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溺水发生的高危地点不同。4岁以下小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比如说室内的脸盆、水缸及浴盆等等。稍微大一点,5-9岁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可能会涉及到户外的比如说水渠、池塘和水库等。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一些管理不规范的泳池和戏水场所也是儿童溺水的高发地点。

如何才能保障戏水儿童的安全?

段蕾蕾说,家长应该谨记三句话:看住了、管好了、用对了。看住了:成人有效看护孩子,近距离、不间断、不分心。管好了:管理危险环境、管控危险行为。用对了:选择和正确使用安全的工具和产品。

儿童溺水是可以预防的。段蕾蕾强调,预防儿童溺水的首要措施是“时刻有效看护”,做到专心、不间断和近距离。尤其是当儿童在水中或者水周围时,无论是在泳池中、澡盆里,还是在开放性的浴场中,家长都应专心看护儿童,不要分心做其他事情。

比如说自己看书、玩手机、接电话、与他人聊天等等,这样的惨痛案例比比皆是,因为溺水发生的过程十分迅速,并且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发生,结果往往是致命的,所以近距离强调的就是家长要与孩子保持一臂之内的距离,这样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家长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和施救。

家长不能将低龄儿童单独留在卫生间和浴室,或者泳池、开放的水源边。孩子们都喜欢水,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接触水、用水,所以要采取措施将水体与儿童隔离开,有助于减少儿童发生溺水的危险。 首先,在家中是低龄儿童溺水的高发地点。在家中除了有效看护外,应该注意隔离儿童和家中的水。例如,卫生间坐便器盖子应该好盖,卫生间门不用时应关上,避免低龄儿童自行进入。

家中水缸、水桶等蓄水容器应加盖,澡盆、浴缸、洗衣机中的水在使用完之后应立即倾倒干净,减少儿童接触的机会。 家周围怎么办呢?如果家的周围有水井等应加盖,或者安装水泵、水管等封闭取水,减少儿童接触。如果家中有5岁以下的儿童,而且家中的房屋距离池塘、小溪等自然水体25米内,就应该在院子或者通向室外的房门安装栅栏,避免和阻挡低龄儿童自行外出。小区、社区内的景观水域应该加有围栏,并且注意围栏应确保儿童不能穿过或者攀爬。

另外,对儿童的看护一定要由成年人进行看护,不能交给未成人。如果有多人一起看护或者陪伴儿童时,看护人之间一定要指定明确具体是谁来负责谁,否则可能互相以为别人在看护,而实际上没人负责的情况。 最后,任何措施都不能代替有效看护。



孩子用了游泳圈,是不是就能保证安全?

陈泽池说,塑料吹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不是专业用的漂浮装备,而只是一种帮助儿童暂时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辅助工具或者一种玩具。当水流发生变化,或儿童未抓住游泳圈时,游泳圈在水流的推动下可能会突然翻转,导致儿童跌入水中,引发溺水。游泳圈失效,比如说漏气等情况发生时,也可能发生溺水。所以,吹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不是专门为救生设计的救生器材,不能保证儿童不发生溺水。家长要牢记:没有任何设备可以代替有效看护。

在公共浴场游泳。特别是在公共浴场游泳时,除上述游泳的注意事项外,还应注意:

1.确定在规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带孩子在有资质的,可游泳的区域游泳,注意识别浴场开放标志。

2.确定有救援队:确保海滩附近有救生员或紧急救援队。建议在救生员看管的区域内游泳。

3.确定了解了当天的潮汐:注意潮汐,涨退潮时,不建议下水。

4.确定了解了公共场所的天气与水温:了解当地的天气与水温如果不适宜游泳时,不应该下水。

5.确定了解有关游泳场的安全信号旗。

6.泳池中会游泳不等于海中会安全地游泳,应帮助孩子了解海中游泳与泳池游泳的不同。

7.如使用救生衣或其他漂浮装置,应按照孩子年龄、体重,使用符合标准的救生衣和适合的安全救生装置。

8.家长应牢记:在水中,应有效看护你的孩子,与他保持一臂距离。 特别要注意,注意空腹、过饱、剧烈运动后不应该下水。 下水前应做好热身运动。教会儿童不在水中打闹,不做危险行为,如奔跑,不推人下水。 身体不适时,立即上岸。



孩子溺水,有什么样的表现?

段蕾蕾表示,在溺水发生的时候,儿童不一定能够拼命拍水或大喊,反而往往是无声且短暂的。溺水时可能呈现出的状态有以下的情况,包括:

1. 头离水面很近,嘴巴位于水面。

2. 头向后倾斜,嘴巴张开。

3. 腿不动,身体垂直于水面。

4. 急促呼吸或喘气。

5. 双眼无神,无法聚焦。

6. 紧闭双眼。

7. 头发盖住了额头或者眼睛。

8. 试图游向某个方向,却未能前进。

9. 试图翻转身体。

10.做出类似攀爬梯子的动作。这样的状态会让人误以为他在游泳、练习憋气、玩水等,而忽略了溺水发生可能。所以,家长应注意识别溺水的表现,并且时刻保持有效看护。

发生溺水,如何自救?

陈泽池介绍,溺水发生是非常突然,也是很短暂,所以应提前教会儿童自救的方法,其中包括:

1. 首先不要惊慌,调整呼吸,待口鼻露出水面后,迅速举手呼救,这一动作,往往会引起专业救生员的注意,从而得救。

2. 如果碰到脚抽筋,可以反方向拉伸“抽筋”部位的肌肉,让其伸展或松弛。

3. 注意抓住水中漂浮物或者木板等。

4. 尽可能屏住呼吸,头后仰,暴露出口鼻,然后用嘴呼吸。

5. 当救援者出现时,不要惊慌抓抱救援者,而是要听从救援者指挥,让他带着游上岸。

如果孩子发现别人溺水,要怎么急救?

陈泽池介绍,遇到溺水,有“叫叫伸抛法”的救援法则需要我们掌握。叫:大声叫110,大声叫救命,让救援的人注意和帮忙。伸:在旁边就地取材,取上竹竿和绳子。抛:抛出泡沫、塑料袋、塑料瓶都可以作为漂浮物,作为救生的素材,等待救援。在救援的时候,岸上救援永远比下水救援安全。《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不推荐非专业救生人员实施下水营救。

家长要教育孩子谨记几点:首先,应教育儿童不要在没有成人看护下和其他儿童一起去没有救生设备和救生员的水域玩耍。如果遇到其他孩子溺水的情况,教育儿童自己不可下水施救,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冷静,大声呼救,寻求周边成人的帮助,并拨打110/120报警。

2.如果旁边有竹竿,将竹竿递给溺水者,递竹竿时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保证自己的位置安全,以免被拖入水中,同时注意避免竹竿戳到落水者的脸。

3.如果旁边有泡沫块、救生圈、矿泉水瓶、塑料空桶等漂浮物,可以抛给溺水者。

4.不可以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

溺水急救,先控水还是先心肺复苏?

陈泽池指出,溺水的人救上岸后,应立刻开始生命支持。现场急救时,通过有效的人工通气迅速纠正缺氧是关键。初始复苏时应该首先从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开始。

第一步:检查是否有呼吸与心跳,清除口中的淤泥与杂草等。

第二步:如果没有呼吸与心跳,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胸外按压30次,之后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压30次的比例循环。

第三步:如果有呼吸心跳,让溺水者侧身,便于呕吐,及时清除呕吐物。

不要进行任何控水或倾倒体内积水的做法。这样做不仅会延误急救的黄金时间,还可能给溺水者造成其他的损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fDWGWwBmyVoG_1Z29s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