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医 | 胃癌一发现就是晚期?专家建议40岁后定期做胃肠镜

2024-09-09     搜狐健康

(来源 / pixabay)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三。对胃癌来说,发现的时间不同,治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早期胃癌90%以上可以治愈,但如果是晚期或进展期的胃癌,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近日,在胃癌精准治疗与病理检测科普媒体沟通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李忠武教授指出,40岁以后,人们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特别是直系亲属有胃癌或者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高危群体。因此,40岁后体检时可以做个常规胃肠镜,如果结果没有异常,可以5年后再做一次,做好规律筛查。

在治疗方面,李忠武教授表示,随着精准诊疗的不断发展,未来胃癌的治疗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靶向治疗因其精准性和有效性成为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据其介绍,靶向治疗的原理是识别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物(如抗原),利用特异性抗体杀灭肿瘤细胞。2011年HER2靶点的确认,标志着胃癌进入靶向治疗新时代。随后,CMAT、EGFR等靶点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胃癌患者的预后。

然而,HER2靶点的表达率在中国患者中仅为10%—20%,受益群体有限。相比之下,近些年发现的CLDN18.2靶点因其在胃癌患者中较高的表达率(约21%—95%)而备受关注。CLDN18.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表达量较低,但在胃癌细胞中显著升高,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根据最新的NCCN指南和ESMO在线指南,Claudin 18.2已被列为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腺癌的重要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作为病理专家,李忠武教授特别强调了病理检测在胃癌靶向治疗中的重要性。他谈到,通过病理检测可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为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于靶点的筛查,病理检测能够准确判断HER2、CLDN18.2等关键分子的表达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对于晚期胃癌患者,病理检测还能对转移灶进行评估,以更全面地了解肿瘤特性。

李忠武教授还详细解读了Claudin 18.2检测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分别是肿瘤内异质性、不同检测平台的一致性、Claudin 18.2的组织学特征及其与其他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关系。“Claudin 18.2检测标准化很重要,未来需要大样本研究来进一步探讨Claudin 18.2与临床特征及其他标志物的相关性,以推动胃癌的精准治疗。”李忠武教授强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c0c949f45d68de6ef942e716e71b5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