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十分困惑:乌克兰主动要求谈判 但为啥拉上英国一起谈?

2019-07-23   123军情观察室

利刃/CX

(普京最近接到乌克兰总统的电话)

作为近几年国际社会的一对儿最主要矛盾,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问题从2014年爆发开始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虽然其间双方、甚至多方也进行了多次会谈、协调,但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矛盾仍没有有效解决。而且,从一两个月前开始,受叙利亚内战影响,沉寂多年的俄乌矛盾再次走向激烈。美国和西方组织的"支持"乌克兰、针对俄罗斯的军事演习也越来越频繁,就在最近,美国和西方才刚刚结束在黑海海域、由美乌发起和主导的针对俄罗斯的"海上微风2019"军事演习。面对这样的战略性大问题,俄乌之间也明显需要尽快开始谈判,实际上,乌克兰总统已经向普京请求谈判。

根据俄罗斯官方发布的消息,在近日,"普京与乌克兰总统进行了通话,双方就乌克兰东南部的调解问题、双方扣留人员返回工作,及以'诺曼底模式'接触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同时,俄罗斯方面也强调,"本次通话由乌克兰方面发起"。

俄乌其实都想谈

对于俄乌之间的问题,俄罗斯和乌克兰其实都想谈,实际上,双方也从没有拒绝过就此问题进行谈判。普京就在和乌克兰总统的电话会谈中强调,"俄方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形式交流,也没拒绝扩大'诺曼底模式'接触",而乌克兰总统率先给普京打电话希望谈判的态度也说明,乌克兰也是想谈的。

(乌克兰总统在和普京的首次通话中希望继续俄乌四方会谈,但是要求美英也加入)

而且,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清楚,俄乌之间的所有问题分歧,谈判都是唯一的解决途径,除了谈判,任何的其他选项也都会让双方陷入更大的麻烦。

在俄罗斯方面,借助2014年乌克兰政治变局当中的果断行动,俄罗斯也让急于脱离俄罗斯完全转向西方的乌克兰暂时终止了冒进计划,并一举解决了俄乌当时已经闹的很凶的、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俄罗斯军事基地的问题,且完全稳定了俄罗斯在整个黑海的战略态势。但是,西方随之而来的制裁也让俄罗斯苦不堪言,甚是烦恼。

在2014年俄乌关系迅速恶化之后,原本就想对俄罗斯发起更大规模打压行动的美国也终于看到机会,并迅速开启对俄罗斯的各种制裁措施。不但如此,在美国以往对俄罗斯战略打压行动中向来阳奉阴违的欧洲,也因为对俄罗斯继续西进的担忧,心甘情愿的加入到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动之中,也开始了针对俄罗斯经济的制裁。

受此影响,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压力也上升到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水平,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也因为西方的制裁迅速、大幅下降,再加上近几年全球经济的现状、尤其是美国加息周期的影响,俄罗斯现今的经济发展用苦不堪言形容还是没问题的。

因此来说,尽快缓解俄乌局势,让美欧减少对俄罗斯经济的制裁措施也成了俄罗斯现如今最大的外交想法。而且,即便最终不能促使美国减少制裁,欧洲还是有可能的。

在乌克兰方面,俄乌之间的问题对乌克兰的影响已经非常全面,乌克兰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也都已经和俄乌矛盾相牵连。受此影响,乌克兰现今无论想要解决什么重要问题,都需要率先缓解俄乌关系,降低国家安全威胁等级。

(美乌牵头主导的"海上微风2019"刚刚结束,对于俄罗斯来说,俄乌的问题还是尽快解决为好)

对于乌克兰新政府来说,经济问题明显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实际上,经济问题对于乌克兰新政府来说也远比俄乌问题重要。但是,乌克兰的经济问题,俄乌关系恶化,乌克兰和独联体国家经济联系中断是最主要原因。而在乌克兰经济不可能短期内和欧洲、西方完成对接的情况下,经济问题的解决,就必须有俄罗斯的参与。

在乌克兰经济和独联体国家的联系问题之外,乌克兰东南部地区的持续战乱也在阻碍着乌克兰新政府改善经济的努力。众所周知,战争从来都是很费钱的,乌克兰东南部地区持续多年的战乱、也明显需要乌克兰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而这些资金的规模也是非常庞大的,是乌克兰政府很难承受的。而且,乌克兰的经济实力本就很有限,想要拿出钱来支持东南部地区的战争,就必须缩减其他领域的开支,包括经济发展领域,而这样的现实也让乌克兰迅速陷入"越打越穷"的泥潭。受此影响,乌克兰新政府若想尽快解决经济的问题,结束内战是首要条件,而这个条件也需要俄罗斯的配合。

同时,俄乌之间的问题还牵涉到克里米亚半岛主权的问题,而领土主权的问题向来都是一个国家国内不满情绪蔓延的催化剂。也就是说,克里米亚半岛主权的问题,乌克兰政府必须不断的向国民展现意志,展示解决问题、收复国土的能力,即便这种展示不会获得任何的实际利益,也要不断的进行,否则乌克兰国内的政治问题就会迅速爆发。而且,从乌克兰国内现今的政治态势来看,乌克兰现政府也承受不起失去民众支持的代价。

(俄罗斯很清楚,很多事情一旦和美国牵扯,都会更加复杂,但是很多事情没有美国的参与也确实很难解决,美国也曾参与过俄乌问题四方会谈)

因此来说,乌克兰方面也是很想谈的。只是,俄乌谈判,乌克兰明显需要帮手,但其帮手的选择在本次会谈中却明显出现失误。

乌克兰拉帮手是没错的,但错就错在将英国也拉了进去

早在俄乌问题谈判的最初阶段,欧洲大国法国和德国就参与了俄乌的谈判,四方甚至还借助2014年6月在法国举行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的机会、组成俄乌问题"诺曼底四方会谈"协调机制。而且,在俄乌的问题谈判中,德国和法国也是最积极的,俄乌之所以能够在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坐下来谈,德法功不可没。同时,作为四方会谈的最重要当事方,俄罗斯也是很希望有西方大国参与的,毕竟俄乌的问题,俄罗斯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西方对俄制裁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明显离不开西方。

而乌克兰也同样需要西方大国的参与。和俄罗斯相比,乌克兰无论是政治、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外交实力都远远不及,而实力的差距也让乌克兰在俄乌双方的会谈中处处落于下风。而且,对于俄乌问题,乌克兰的诉求也是远远超过自身能力范围的。对于乌克兰来说,克里米亚半岛主权问题,乌克兰东南部地区的战乱问题,甚至最现实的刻赤海峡通行问题和被扣乌克兰人员的问题,都是需要俄罗斯做出让步的。而以乌克兰的国力,想要从俄罗斯手里获得这些利益,基本没有可能,如果乌克兰在可能的俄乌双方会谈中提到这些问题,俄罗斯甚至都有可能会懒得回应。

("诺曼底四方会谈"是德法协调的旨在解决俄乌问题的调解机制,四方为俄罗斯、乌克兰和法国、德国,不包括美英)

因此来说,拉上西方大国一起和俄罗斯会谈,对于乌克兰来说是最现实的选择,俄罗斯也不会反对这一点——如果没有西方大国的参与和帮助,乌克兰对俄罗斯的任何诉求也都不会如愿,俄罗斯的现实想法也很难完成。但是,乌克兰总统在增加的大国名单中写上了英国就是大错特错了。

根据俄罗斯官方发布的消息,"乌克兰总统在通话中不仅提到希望美、英、德、法领导人陪同会谈,还指名道姓地具体到个人",而对此,普京据称都"感到困惑",表示" 口头上赞同,但对乌克兰总统提出的与会者名单提出了质疑"。

乌克兰总统提出增加的大国有两个,即美国和英国。先从美国来说,作为乌克兰现今最大的支持者,2014年乌克兰事件的始作俑者,俄乌矛盾最大的幕后推手,美国明显是俄乌矛盾的最重要当事方。也就是说,美国参与会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俄罗斯也非常清楚,受美国全球战略利益、打压俄罗斯的长期战略影响,美国在参与俄乌问题谈判之后一定会增加谈判的难度,美国也必定会成为谈判中的捣乱者。但是,俄乌之间的问题又明显离不开美国因素,想要最终解决俄乌问题,也需要美国的参与。而俄罗斯一直不反对谈判的最大目的,即让西方取消对俄制裁的目的,也明显需要美国。因此来说,美国参与谈判是有必要的,但是,英国也参加就奇怪了。

(现在的英国明显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众所周知,近期的英国政治人物都是非常忙的,英国执政团队的"海选"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脱欧的问题也会占据英国政府较大的精力,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明显没有太多的剩余精力去帮助解决俄乌问题。而且,前文提到,乌克兰总统的提议不只是提到英国,他的提议已经具体到了英国政府现任领导人本人,可是根据英国政府已经公开的政治变动安排,乌克兰总统提到的英国现任领导人在近期就将会离任。也就是说,在俄乌问题多方会谈开始之时,乌克兰总统邀请的英国领导人很可能已经成为历史,而乌克兰总统这样的提议,也就难怪普京都感到困惑了。

而且,和美国甚至德法都不同,英国并不是俄乌问题谈判必不可少的一方,实际上,英国都没有太多的参与价值。英国虽然是欧盟内部对俄经济制裁的最大决定因素之一,但是,随着英国脱欧进程的推进,英国在欧盟的影响力明显大不如前,而这样的英国对俄罗斯来说,价值也会很有限。而在排除了英国的欧盟价值以后,英国自身的经济影响力,制裁能力对俄罗斯的影响就更加有限了,因为受英国对俄政策的影响,俄罗斯和英国的经济联系本就已经很微弱,英国已经不可能对俄罗斯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而且,受地缘战略思维的影响,英国在制裁打压俄罗斯方面一直比较极端,在很多时候甚至比美国还要积极,在参与俄乌会谈以后,英国不但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倒会让俄乌问题更加复杂。也就是说,在俄乌问题可能的多方会谈之中,对俄罗斯来说,英国只是一个麻烦,没有任何争取、协商价值。

同时,俄乌矛盾,英国的感受也明显和法德不同,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俄乌任何的紧张局势对英国的影响也极为有限。受此影响,再加上地缘战略思维的作用,英国理所当然不会为俄乌矛盾缓解出力,英国甚至可能会希望俄乌继续打斗下去。

因此来说,乌克兰拉上更多国家参与俄乌问题会谈是没有问题的,拉上美国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将英国也拉进去,明显就是判断错误了。

俄乌问题很大,乌克兰需要拿出更多智慧

俄乌之间的问题非常复杂,所有的协商谈判困难也非常大,双方的诉求矛盾也都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俄乌谈判就需要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拿出更多的政治智慧,而从乌克兰政府希望英国参与俄乌会谈的提议来看,现今的乌克兰最缺乏的仍然是政治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