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起床,赶上7点半的地铁,8点半到公司打卡,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
紧接着,便是一堆繁琐棘手的事情,忙的晕头转向,不经意间便到了下班时间。
望着手中未处理的工作,坚持熬到9点,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中,躺在床上不肯动弹。
这是无数个在城市拼搏的职场人的日常。
然而,即使如此拼命,累得跟狗一样,却还是挣不到钱。以致于现代人,都会在心中存有一个共同的疑问:
明明已经很努力的在生活,为什么还是无法摆脱贫穷?
这个问题我也曾困惑过,当时有幸得到了财经座谈会上一位富翁的忠告。不夸张的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富翁告诉我:是因为我太勤奋,所以才会越来越穷。
这个回答是不是令你也很惊讶?只听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什么时候勤奋反而有错了呢?
别着急,听听富翁的解释,你自然会理解其中的原因:
富翁给我介绍了一个网络上的流行词:穷忙族。
大概意思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忙碌,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越穷越忙,越忙反而越穷。
对此,富翁表示,穷人穷的不是努力,而是太努力。
那些快递员、路边小摊、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等,哪个不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忙的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可能他们的付出,会得到一笔不错的收入,但这都是辛苦钱,是低质量的忙碌。
为了这笔钱,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达到了极限。要想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为生计奔波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更重要、更长远的事,更没有时间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而这些恰恰至关重要。
在这里,富翁给我传输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挣钱不看收入的多少,而要看收入性价比。
一个纯靠劳动力赚钱的人,和一个脑力和劳动力兼具的人,后者赚钱更多、更轻松,上升的空间也会更大。
所以说,人不要太勤奋,只顾埋头苦干。这样很辛苦,往往也挣不到什么大钱。
要想真正摆脱贫穷,就得学会抬头看看天,学会用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提高收入性价比,才是正确的致富之道。
富人说,忙碌之人永远缺时间,而贫穷之人永远缺金钱。对于穷人来说,就是陷入了一种贫穷的恶性循环里。
他们对钱的渴望,让他们把所有的时间、注意力都放在了追求金钱上,以至于他们的眼里只有贫穷。
心理学家穆来纳森·沙菲尔曾提出了一个“稀缺心态”的理论。是说当人对某种东西,稀缺到一定程度时,对匮乏的关注,会远大于对拥有的关注。
这种“稀缺心态”放到穷人身上,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越穷,越只能看见自己急需的,比如金钱、房子、车子等。
这种心态,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形成一种隧洞思维。从而目光短浅,只能看见眼前利益,成不了大事。
富人这些话,倒让我想起了一则经济学的故事:
故事是做一道选择题,一是直接给你100万美元,二是给你50%的概率,得到1000万美元。
结果,穷人都选择了一,而聪明人,都选择了二。
聪明人选择二,是在冒险,赌自己能有好运气得到1000万美元吗?并不是。
聪明人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将选择权卖给有资本承担风险的有钱人;或者以100万元入股为由招合伙人,一旦赢了,就与对方平摊。无论哪种方式,聪明人都可以得到比100万更多的金钱。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种“1000万”的机会,比如商机、人脉、资源等。
但穷人因过于害怕贫穷,只想抓住眼前的蝇头小利,从而错过了真正发家致富的机会。
长此以往,穷人便会一直处于贫穷的状态。
那么,在了解原因之后,穷人该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富人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解决之道:疏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
综上所述,没钱时,一定不要太“勤奋”,以上两个原因再扎心,也要听进去。说了痛点,再说说解决之道吧。
一个不会抓大放小的人,一定难以取得大成功。而只有疏于杂物,勤于动脑的人才会走得更长远。
对此,富人告诫我:穷忙一族,要学学懒蚂蚁哲学。
生物学家曾对蚂蚁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分别观察三个由30只蚂蚁成的黑蚁群。
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每天都在勤快的寻找、搬运食物,只有少数蚂蚁一直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他们将这部分蚂蚁称为“懒蚂蚁。
可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出标记,并断绝蚁群食物来源时。
生物学家发现,那些平时很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而懒蚂蚁却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自己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看似每天无事,其实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寻找食物上了。
由此可知,善于思考比勤于工作更重要。“勤”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态度,但同样“懒”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勤与懒相辅相成,才能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
富翁的这番忠告,让我越发理解了何为“忙者不会,会者不忙”。
贫穷的原因有很多,但想改变现状,勤奋不是唯一的决定要素。停下脚步,勤于思考,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希望读完此篇文章的你们,都能有所收获,不要再做“傻忙”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