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伯利亚巴泽雷克谷地,考古学家正在搭建一个特别的小木屋,准确地说他们实际上是在复原一座2300年前的墓葬,同时也是死者生前所住房屋的模样。
一根根原木历时千年的标记清晰可见,按照这些标记上的编号,房屋已经搭建成型。虽然这个木屋在学术界引起反响,但这个墓影响力最大的其实是布满纹身的主人。
早在70年前,这座墓就经过了全面发掘,直径达42米的土墩墓下为木头搭成的墓室,其中的落叶松木棺中出土了两具木乃伊,此外墓室里还发现了马车、毛毡地毯、铁器、木器、金银器等大量随葬品,作为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巴泽雷克墓冢曾经轰动一时,所有的出土文物如今都保存在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
墓主人为一对贵族夫妻,有可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当年草原上的“大哥”级人物。因为他们的身体在冻土中得到了良好的保存,皮肤上的纹身都清晰可见。
男子的左肩纹了一只老虎,右肩纹了一匹马,右前臂还有一只野驴,手上是成群的鸟,腿上是有蹄类动物群。女性的身上也有鸟、鹿、鸡、老虎等纹身,这些可能都是阿尔泰早期畜牧部落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
墓中保存的两块毛毡地毯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地毯实物,可能曾经被当做挂毯使用,毯子上有骑手、王座等图案,经过放射性碳测年,两张地毯都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织成的。
男性墓主的年龄在55岁到60岁,女性墓主比他小10岁左右,两人的身体在埋葬前都经过了防腐处理,脑、肠等器官都被剔除,并用马毛进行了填充并缝合。
此前的发掘中,重点都集中在木乃伊和随葬品上,而忽略了木质墓室。今年,戈尔诺-阿尔泰国立大学(Gorno-Altaisk)的尼基塔·康斯坦丁诺夫(Nikita Konstantinov)带领发掘队,把原木从冻土中取了出来,并在土墩的旁边进行了重组。
他表示:“重组进行的相当顺利,这得益于古代工匠的智慧,每根原木上都有凹槽,并标记着详细的编号,这些编号有如产品说明书,告诉现代的人们如何能够正确的搭建起这座史前‘木屋’。”
康斯坦丁诺夫用“木屋”称呼这个木质墓室,他认为,虽然木质墓室与死者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大小有差异,但建筑的方式完全相同,完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形制。
据推测,公元前3世纪的工匠们在建造这个“木屋”时,并不是直接在墓葬中进行搭建的。他们应该是对墓坑进行了实地测量后,在别处搭建起“木屋”的雏形,然后详细地记录、编号,再将这些木头一根根运往墓葬所在地进行二次搭建,按照编号进行了重组。
事实证明,史前工匠的技艺相当精湛,因为对复原“木屋”的测量,其与墓坑的大小、角度相差无几,误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你对西伯利亚纹身“大哥”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
请随手点赞、关注、转发,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