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应对孩子哭闹,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别被孩子牵鼻子走

2019-09-21   教育思呈说a

本文/思呈老师(原创)

每个家长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稍有不如意或者不顺心,家长都会想尽办法去满足。可是家长也有头痛的时候,那就是面对孩子哭闹,不知道应该用如何的方法去应对。达不到孩子要求,孩子可能会哭闹;换了环境不喜欢,孩子可能会哭闹;身体不舒服,表达不清楚,还是会哭闹。家长的内心已经被孩子的哭闹折磨的千疮百孔。很多时候的妥协并不是想真正的把孩子养成熊孩子,而是因为真正的心疼。可一味的满足孩子哭闹时,哭闹变成了孩子手中最厉害的法宝。要改掉这种哭闹的陋习,家长一定要了解关于孩子的很多细节。

孩子为什么要哭呢?

  • 面对新环境时的恐惧

这也许是很多家长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最常见的便是孩子上幼儿园这个阶段。从爸爸妈妈整日的陪伴到孩子去新环境中要和很多陌生人在一起接触,这会使孩子的内心增加恐惧。在孩子没有接受这个新环境之前,会有很大的情绪变化。而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哭闹。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满,以及对新环境的拒绝。

  • 身体原因

即使是成年人在生病的时候也会有不舒服的现象,孩子同样如此。而且孩子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大人那么强,所以便会用自己的哭闹来表达自己的身体难受。家长一定要多观察孩子,给孩子量体温,观察孩子的生理现象,这些都可能是因为疾病所带来的影响。

  • 要挟家长

哭闹绝对是孩子最有利的一个武器。在很多时候只要用哭闹,便可以威胁大人自己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是只要一哭一闹,家长便很容易去达到孩子的要求。所以,很多孩子在经历了哭闹之后便会学会了假哭,孩子的内心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家长能够完成自己小小的心愿。也许是多吃一颗糖果,也可能是多买一个玩具。哭闹变成了威胁家长最好的武器,这时家长一味的纵容也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面对孩子哭闹的解读,其实不止这几种,孩子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聪明,很多时候表现的也更加敏感,对于新环境,对于新物品都会有着自己的感知。一般比较小的孩子,不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都会用哭闹来表达一些负面情绪,不喜欢或者不开心。家长在不知道如何应答的时候,处理办法大径相同。除了孩子真正的身体发生疾病,其他的哭闹,大多数都是孩子想要威胁家长的一个手段。

家长常用的应对方法

  • 吓唬孩子

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家长会选择放狠话的方式让孩子去害怕。比如再苦大老虎就要把你抓跑了。警察叔叔来要把你带走了。家长会用这样的话去选择让孩子的内心产生恐惧,从而对家长选择顺从。也许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童年经历。但也有一部分孩子面对这样的威胁。会越哭越严重,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动手。

  • 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用哭闹想要威胁家长的时候,家长特别容易用其他的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和妈妈出去妈妈给你买颗糖或者妈妈带你去哪里玩,总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引开孩子当时的注意力。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孩子哭闹,分散他的注意力。总之,在家长的眼中,孩子喜欢什么就拿什么去哄骗孩子。最后会不会兑现就是另一回事了,长期对孩子这样去哄骗,会让孩子对父母连基本的信任感都没有了。

  • 当做没看见

很多家长的心态非常平和,当孩子哭的时候你哭你的我干我的,不管孩子怎么哭闹就当没有看见,总认为孩子自己孩子在自己身边不会发生什么大的事情,等孩子哭够了,自然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其实很多时候任由孩子不停的哭闹,这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让孩子的世界里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还爱他。甚至很多时候认为自己的世界中很缺乏安全感。

家长在对待孩子哭闹时,解决办法虽然不少,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办法并不是非常受用,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不仅没有治好之前的陋习,还让孩子的内心产生了阴影。

在面对孩子哭闹是李玫瑾教授曾提出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不要打孩子还小,你打他不公平。
第二,不要骂,会给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第三,不要说教,孩子正闹着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第四,不要走开,他闹给你看,你就看着他闹,等他情绪平复。

亲子教育专家钱树云也曾说,当孩子哭闹宣泄情绪时,我们首先要接纳他的情绪,此时孩子觉得悲伤源于没有达到内心的满意。

面对孩子哭闹,家长应该如何去做呢?

第一,家长先控制好情绪。

孩子在哭闹时最容易影响的就是家长的心情,同时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变得非常消极,这时要做到管控好自己的冲动。面对孩子是不要用暴力去解决,更不要不断的去催促孩子,也不要对孩子去做无理的要求。这时的孩子没有办法去控制自己。所以,家长一定要压制住自己的这些冲动,学会拿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

情感连接也就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充分表达家长的同情心,向孩子靠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情绪想法和感觉。

第二,正视孩子哭闹的情绪。

孩子特别喜欢用哭闹来威胁家长的年龄无非是两岁以后,这时迎来了孩子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家长一定要正确的看待孩子的哭闹行为。要了解到孩子的真正需求,更要了解孩子内心的心理意识。这时孩子更希望自己能够独立的发展,不需要家长对孩子有过多的约束,有时孩子的哭闹,也是在宣誓自己的主权。

第三,体谅孩子的内心。

面对孩子的哭闹时,家长不要强迫他们停止,更不要使用过多的武力,要保持坚定平和的态度。不妥协也不要去强制,不要和孩子之间发生无谓的争战,让孩子把情分情绪先宣泄出来。让孩子自己能够慢慢的平复感情,家长在给予孩子抚慰倾听,要让孩子的内心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之后再去了解孩子真正哭闹的原因。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已想要的结果。

第四,对孩子需求的满足。

对于孩子哭闹时所要表达出来的需求,家长要根据对孩子成长的需求来判断是否真正要满足孩子这样的需求。也许孩子的一些需求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这时家长可以部分的去满足一下孩子。即使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结果,也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而且对于一些无理的要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给孩子一个期限。告诉孩子在哪一些阶段才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去满足孩子,这不仅尊重了孩子,同时也让孩子从中了解了其内在意义。家长用这种延时满足,让孩子不仅得到了内心的需求,也不会认为哭闹马上会得到结果,在之后哭闹便不是孩子的杀手锏了,孩子也知道通过正常的行为便可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家长再也不要在面对孩子哭闹时束手无策,也不要用大人的思想去约束孩子。只要家长细心去做,便能够找到和孩子共处的原则。而且也可以通过平时对孩子的照顾中种种变化,去判断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应对孩子的一些陋习。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对待,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我是思呈老师,专注于儿童教育,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分享,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到大家。有相关育儿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将为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