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总是在给我吐槽,说她七岁的女儿总是喜欢哭哭啼啼。比如:考试考不了100分,孩子会哭;计算题的训练如果没有全对,孩子会哭;参加任何比赛,如果没有拿到第一名孩子同样会哭……
孩子有自尊心、荣辱心这是好事儿,但如果过分要强了,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灾难,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促使孩子性格变得极端起来。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改变这个现状呢?
(1)告诉孩子“努力了就好”。
上次听两个亲戚聊孩子,其中一个说自己的孩子每次考试年级排名下降了,孩子就回家把自己关在书房,伤伤心心地哭泣,父母看了非常心疼,很多时候都无助地抱着孩子一起哭。另一个说,我倒是想孩子能有这个觉悟,我们家这个就是随便考多少分,回家都不会感觉失落。
是的,在很多学渣家庭,父母往往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分数考低了而伤心哭泣。他们认为,这至少证明那个孩子是上进的,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的。而比自己家里这个哪怕是考10分,也会淡然的熊孩子强大多。
各家都有各家的烦恼,孩子太好强了,自尊心太强了,其实对父母而言也是比较头疼的事情。孩子对自己时刻都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可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再加上人无完人,怎么可能让自己一直处于领先呢?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学会安抚孩子,让孩子明白目标实现了,挺好的。但如果目标暂时没有实现,也没有关系,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出了努力,就够了。
(2)鼓励孩子保持轻松愉悦的学习态度。
在无数家庭,一谈分数就变脸色。每一次都是给孩子灌输,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每一次都是打击孩子,把孩子的自尊踩得支离破碎。如果总是在负能量的引导下,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减弱。
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好,孩子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也罢,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给孩子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保持轻松愉悦的学习态度。努力在生活上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而不是把双眼和精力全部放在孩子的分数上。如果孩子考了高分,你带孩子吃喝玩乐,而如果孩子考了低分,你就对孩子拳打脚踢,那么孩子自然会觉得你爱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爱的分数。
把学习当做孩子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不要把对孩子的所有关注都放到学习之上,更不要见不得孩子有一刻的休息。尝试着给孩子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积极向上的环境里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态度,这不仅是对成绩好的孩子很重要,对成绩稍微欠缺一些的孩子也非常重要。
(3)成不骄,败不馁,得不喜,失不忧,凡事沉稳点,保持一颗平常心态。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父母的性格秉性如何,孩子往往也是会深受影响的。比如:遇到一丁点小事情,父母就非常急躁,那么孩子长期受父母影响也会跟着急躁起来;如果遇到了失误,父母怨气升天,哀声一片,那么孩子往往遇到同样的问题也会有同样的表现。
尤其是对孩子的学习,别说孩子容易急躁或骄傲,就是家长自身也难以有一颗平常心。比如: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极好,家长在亲朋好友面前会觉得很有面子,说话的语气也会很足;而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家长就会觉得自己在人前特别丢脸,甚至都不想参与孩子学习成绩相关的话题讨论。
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考了100分,我们不骄傲;考了60分,我们也不气馁。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成绩自然是会有所提升的。
(4)不要死磕过去,展望未来才是关键。
同事曾给我讲,上学时她是语文学霸,在中考总复习的时候,老师针对初中三年的字词做了一个统筹训练。而试卷发下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只考了九十分,回想自己以前每一次都是一百三十几,再看看这一次的分数,她难以接受。不服气和不理智,促使她把那张试卷揉成一团,眼泪不停地流,根本没心思听老师讲解细节。
细心地老师发现这个情况之后,及时走到她的跟前,和蔼可亲地开导她,告诉她一次的失误并不代表什么,只要用心听老师分析讲解,下一次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愧疚难当的她,才觉得自己那番举动实在太过冲动,于是立马调整情绪进入到紧张地复习之中。
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学会引导孩子,教会孩子不要跟过去死磕,要学会放眼未来才是根本,才是关键。
——————
对你们家孩子而言,分数的高低对其有何影响呢?他会因为考低了而失落吗?他会因为考不了第一名而难过吗?欢迎和曦曦妈一起探讨探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