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行:四百公里的“换防”——酒泉公安交警疫情防控战斗侧记(十)

2020-02-18     马鬃山高速大队


酒泉公安交警


  年轻的辅警哈那格尔,蹲在锅炉旁边,认真用一根炉棍拨弄着炉火,想要将火烧的更旺一点。

 

  他是一位年轻的蒙古族小伙子,是这里的“常住人员”。说哈那格尔是“常住人员”,因为他是本来驻守这个交警中队的5人中的一个,2017年,来到这个最为偏远的公安交警中队,在这里一呆就是3年,所以已经习惯了这里呼啸而过的山风和刺骨的寒冷。他努力烧锅炉,是怕来到队上“换防”的战友们挨冻。

 

  这些战友是腊月二十九,在大队长薛永生的带领下从肃北出发,穿过敦煌、瓜州,走了400公里来进行“换防”的。

 

  肃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马鬃山中队所在的音凹峡,是肃北县马鬃山镇一个极为偏远的小村子,坐落在一片大山深处的峡谷之中,四周都是茫茫的大山和寥廓的戈壁,向北穿越80.2公里无人区到达马鬃山镇,向南穿越70.7公里无人区至瓜州县河东乡的桥湾古城,常年不息的山风从峡谷口呼啸而入,一到冬天这里呈现出的是一片荒凉死寂。

 


  因为(G7)通车后,音凹峡所处位置大体在(G7)和(G30)这两条平行的高速公路中间,这个立于峡谷之中的交警中队成为了一个扼守要害的所在。

 

  我去过这个中队4次,每一次去都会为这里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感到震惊。

 

  马鬃山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一块飞地,从肃北县城到马鬃山镇的音凹峡要穿越敦煌和瓜州两个县市。距离音凹峡最近的城市是124公里外的玉门市,这样偏远的位置造成了这个中队的日常后勤供应和基础生活保障困难重重。


  中队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全部靠民辅警开车去一公里的地方去拉,冬季的供暖是民辅警们自己烧锅炉,平日的伙食也是靠民辅警自己做饭解决。柴米油盐和蔬菜,全靠中队民辅警每次休假时,从很遥远的城里带过来,所以如果分配不细致或者存储过程出现问题,中队就会面临断菜断粮的窘境。

 

  中队的民辅警们家都在肃北县,每次休假1个来回就需要800公里,非常的不便,薛大队的原意是自己带着大队的警力在过年期间前来驻守,将这里常年驻守的民辅警换回县城过年。谁知道那些被换下来的民辅警们刚刚收拾东西,走了400公里回到肃北,全面的疫情防控战便打响了,紧接着新疆启动入区检疫,(G30)星星峡迎来了拥堵,沿线各高速公路大队开始分流。

 


  就在柳园高速公路大队开始36小时艰苦战斗的同时,从(G30)桥湾收费站分流出来的巨大车流,沿着(G215)北上前往(G7),巨大的压力向这个本来荒僻的交警中队压了过来。

 

  于是几乎是刚刚进家门的中队民警、辅警们便立即重新走了400公里返回中队,投身到了疏堵保畅和疫情防控战斗当中。

 

  为了换防而来的薛永生大队长,也留了下来,面对拥堵的道路和高强度的工作,他决心和他最为艰苦的中队一起面对。

 

 

  薛永生今年50岁,但是却已经一头白发,队上民辅警们背后给他取了个特武侠风的绰号“白头叟”,听起来和“扫地僧”“绿竹翁”一个级别。他96年从警,是公安交管战线上一员“老将”,在带队前来“换防”前,他去安顿了自己已经83岁、一直生病卧床的老母亲——不能陪老人家过年,他心中也有着深深的愧疚,可是想到那些常年驻守偏远山沟、无人荒原的战友们,他还是狠了狠心,毅然在母亲的叮咛声中走出了家门。

 

  拥堵出现后,他带领着民辅警第一时间投身一线,展开了疏堵保畅工作。

 

  那一天夜幕降临时,站在路边的山上眺望,沿着(G215)线延伸到天际的车灯,在夜色中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无人区在巨大的车流涌过来后变得嘈杂而喧嚣,有限的警力无法在这样漫长的战线上展开,于是顾不得欣赏这样难得一见的奇景,薛队立即部署现有警力,采取重点攻坚:一边部署疏导引流,一边安排末端提示,一边劝导疏散聚集在寒夜中的人群。

 

  经过薛队他们一日一夜的来回奔波和指挥,拥堵渐渐消失,当荒原之上重新迎来曙光的时候,天高地阔的马鬃山重新恢复了宁静。

 

 

  从疏堵一线回到中队,中队的锅炉已经完全熄灭,寒冷之中,重新生火起暖,可是炉火刚刚升腾起来,薛队就接到了马鬃山镇政府的电话,要求中队火速派人前往马鬃山镇,设置新的疫情防控执勤点,配合医疗检疫人员开展疫情防控检测工作。大家只好扔下了刚刚有了些许暖意的房子,忍着倦意向80公里外的镇上进发了。

 

  马鬃山镇本地人口并不多,只是因为毗邻(G7),时不时会有过路的行人驶下高速前来中转补给,疫情防控点的工作任务不重却也持续,入驻执勤点后,薛队立即组织警力轮班值守,暂时没有勤务的民警、辅警们就挤在简陋到四面漏风的帐篷中休息,薛队自己站了第一班的岗。

 

  这样的值守刚刚过了一天,另一个意外情况就到来了:因为中队上只存储了日常值守人员的口粮、蔬菜等生活物资,现在被薛队带人换下去回县城过年的中队民辅警们接到命令后,一分钟也没耽搁的返回了一线岗位,薛队的“换防”变成了“加强”,警力的加强意味着物资消耗的加速。

 

  疫情防控点值守不到两日,中队要断顿了。

 

  四周都是无人区,没有地方去购置食品,春节期间又值疫情防控,离这里最近的城里,菜店、粮油店关门歇业,蔬菜和粮食的补给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值守警力紧张,不可能分人手去更远的地方采办,后勤保障的问题让薛队异常焦虑。

 

  他带人去四处打听补给渠道,最终在附近一处中石油的加油站上,联系到了一些食品、蔬菜,暂时解决了中队警力断顿的燃眉之急。

 


  粮食和菜运回来的时候,辅警陈文军正爬在巨大的运水罐上,向中队的储水罐灌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队采暖系统需要注水,除此之外还要储备够这几天的生活用水,薛队联系的补给到达了,战友们在解决断顿之忧后,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始了他们的“奢侈生活”——下面条。

 

  这些都需要非常多的水,这项工作陈文军要来回上下奔波几趟才能完成。

 


  有菜、有面条、有热水,这些在身处繁华的人们眼中堪称简陋的需求,却为这些至今仍旧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战友们脸上,带来了掩藏不住的喜悦之情,那质朴的笑脸,像这大山一样敦厚。

 

  从马鬃山出来,由桥湾上(G30)一路东行,我有种出世后重新入世的感觉,深深呼吸了一口夹杂着烟火繁华的空气,心中感慨油然而生:在这场疫情防控战斗的背后,如马鬃山中队一样默默坚守、无声奉献、不为世人所知的公安交警执勤点不知凡几,像薛队、李振超、哈那格尔、陈文军那样不为人知的“逆行者”不知凡几,他们在面对生活都不能正常维系的艰难处境时,仍旧选择在无人区坚守,支撑他们内心的,又岂止是对于使命的忠诚?

 

  我相信,他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无声的大爱。

 

  在这场举国同仇的战斗面前,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被脱离出大局,同理,正是这样微小而无名的付出,在背后汇集,成了我们赖以战胜这场灾难的力量。

 

  我们可以不知道他们驻守在这片大地的何处,甚至可以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繁华和幸福中的人们,一定要铭记他们的付出。

 

  在那天晚上,睡到柔软温暖的大床上时,我久久未能入眠,深夜披衣坐起整理材料,忽然想起有人告诉过我,在莫斯科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宫红墙外刻着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送给我那些仍旧默默奋战在世人视线和繁华之外的战友们最为合适: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DQWXABgx9BqZZInT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