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冲绳战役中,美军头一次把M18 57mm无坐力炮和M20 75mm无坐力炮投入战斗,这两款无坐力炮在1946年本宁堡陆军会议后正式编入美军。但它们在1952年迅速销声匿迹:M18 57mm无坐力炮因为威力太小而被放弃使用,M20 75mm无坐力炮却被M40 106mm无坐力炮取代。
虽然无坐力炮最早由欧美军队在一战中使用,在冷战开始后却因为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等性价比更高的武器的出现,而迅速转为二线装备。而华约军队虽然也装备了大量的82mm无坐力炮,但露面的更多还是RPG-7及其改型——这些火箭筒装备得太过广泛,俗称"82无"的无坐力炮却最多装备在连一级、战时加强到排一级。
如果没有无坐力炮,恐怕冷战初期美军机动反坦克力量都是这个画风。2017年,美军宣布采购1111具M3E1"古斯塔夫"84mm无坐力炮。这也是美军时隔近30年后重新采购、装备无坐力炮。其实在此前,美军装备的火箭筒也不在少数:陆军装备有AT4,海军陆战队的SMAW;武器库里还有更早的M72一次性火箭筒。相比之下,无坐力炮的采购不仅需要另行建立后勤保障体系,也需要另外培训射手。但为什么还采购了"古斯塔夫"无坐力炮?
相比之前版本的M3"古斯塔夫",M3E1采用了大量钛合金构件,筒身长度缩短到1米以内。重量也由14公斤下降到7公斤。虽然经过了这么大刀阔斧的修改设计,但这个重量仍然很可观:相比之下,美军现役的M221型60mm迫击炮连炮身带座钣瞄具,重量也仅有9.7公斤。更何况后者还是实打实的炮兵装备。
如果不是美军的车辆多、机械化水平高、射手只需要短时间背负行军,光是炮身就重达14公斤的"古斯塔夫"也许就不可能存在于美军的武器库里。更何况美军的空中支援是出了名的快准狠,普通的作战任务根本不需要用到无坐力炮:悍马车上还有"标枪"和M2HB,这可是令人垂涎的重武器。
其实"古斯塔夫"的配套弹种还蛮丰富:不光是常规的高爆弹、破甲弹、攻坚弹,烟雾弹、照明弹等辅助弹药样样俱全。娘家是瑞典萨博公司,还跟美国的雷声公司联合为"古斯塔夫"研制了半主动激光制导炮弹,使之可以精确攻击1000米处的目标。再加上可以解算弹道的先进瞄具,"古斯塔夫"的射击精度比火箭筒要高很多,却又比"陶"式和"标枪"反坦克导弹要便宜。
在面对一些轻装甲目标时,"古斯塔夫"的威力绝对要比M2HB机枪要大,精度会比火箭筒要高,效费比却远比反坦克导弹低。配套弹种又丰富到足以支持一个快速反应步兵连完成绝大多数作战任务,无需呼叫后方各种作战设备支援从而可以让美军集中战争资源应对更高强度的冲突,这就是美军看中它的原因。
"古斯塔夫"使用常规弹药、光学瞄具时,向500米处的静目标射击已经算是极限。但为了提升射击精度,美军不惜斥资2400万美元为这1111具"古斯塔夫"配备可以解算弹道并给予射手修正建议的智能瞄准具。而加入了半主动激光制导的炮弹,某种程度上说也能算是"导弹"的一员了。
如果不是看中了"便宜"和"轻便"这两个优点,恐怕美军也不愿采购"古斯塔夫"无坐力炮——单看美军连级配备的重武器就知道了,无坐力炮的装备实在是鸡肋!但似乎这款优秀的无坐力炮也成功地创新了一套设计理念,不知以后能不能为其他国家的无坐力炮设计研制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