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英国打算将现役装甲团从三个缩减到两个,本来就不多的装甲单位还要裁掉一个,根据编制来看,如果只有两个装甲团,其现役、可使用的坦克数量会急剧缩减到140余辆。除此之外,英国甚至还打算舍弃掉主战坦克,彻底放弃使用坦克。然而这只是英国现阶段裁军的一个小缩影,英国陆军在至今20年内,已经裁掉了接近10万士兵,现役的英国士兵总人数仅在10.4万人左右,如果算上皇家海军陆战队的话(编制在海军里,仅有7000人),也不过才11万人。然而在大英的眼里,这还不算是最优,在现在英国军队的设想中,英军的规模应该保持在10万人以下,不禁让人感叹:“大英现在是怎么了!”
想当年,英国的军力排在世界前几,一战二战的大规模“爆兵”都充分证明了当年英国的实力,一战结束时英国陆军有382万人的现役兵力,二战结束时则有350万人的现役兵力。当然这只是“爆兵”时的军力,对于非战时的编制来说,参考价值不大。但二战结束后的1950年,英国陆军也保持了45万人左右的常备军力,冷战最巅峰的1960年也有约39万的常备兵力,相较于现在不到11万人的常备军力水平来说,现在的英国军力可谓是“少得可怜”,老一辈的英军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更何况英军还要再裁到1到2万,将常备军力维持在10万人以下,这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本文就来细谈下英国是如何做出这个决策的。首先,英国军力水平与三个重要因素相关,分别是:战争、经济、殖民地。而其中在非战时阶段,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殖民地。英国在二战后依旧保持相当庞大的军力,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殖民地,英国需要军力去维护殖民地的治安,以及在必要时候进行海外介入战争。
在二战时,英国还有英属印度、英属缅甸、马来西亚部分地区、科威特、卡塔尔、以及部分东非殖民地等。然而二战结束,英国已经丢掉了大部分殖民地,到了1960年,英国已经丢失掉了大部分海外陆地殖民地,只剩下了一些群岛级别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海外殖民地相对稳定,不需要英国去利用武力保持影响力,必要时派点军舰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英国维持强大军力的理由并不再存在。
因此在1970年,英国陆军进行了第一次阶段性裁军,但由于苏联的存在与威胁,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军力,当时英军总裁军约13万,总人数从1960年的38万下降到25万人。随后的时间内,以10年为一个节点,英国都是在进行裁军。这也与当时英国新兴工党上台有关,工党主抓的是国内经济(上文提到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将保守派的扩军建议均驳回,并执行裁军政策,现在的10万以下常备军力也是工党提出的。
在1990年,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苏联在随后不久解体,对于英国最大的威胁不再存在,同时世界上新兴的地区强国崛起,如当时的利比亚、伊拉克等。需要英国海外介入的情况依然存在,如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对此英国并没有进行扩军计划,反而决定将大部分军力全部派出去。1993年海湾战争爆发,英国共派遣了4.5万人,而当年英国总军力仅在22万,派遣了相当于总军力的五分之一。
在二次伊拉克战争中,英军派遣了4.7万人执行作战任务,而当年英军的总军力已经削减到了15万人左右的水平,工党直接将接近三分之一的军力派了出去了,在历史上英军很少以如此高的比例向海外派遣军力,这也是受限于当年总军力的原因。然而这也凸显了英国总军力水平持续下降的弊病:必须派遣相当高比例的军力,才可以正常进行作战。
到了现在,对于英国来说,该打的战争都已经打完了,在欧洲范围内并不存在可以直接威胁英国的国家,如果有,那就让北约扛着。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经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保持庞大的军备对英国经济来说是一种负担。英国现阶段主要依靠的是空军和海军力量(每年的军费很大支出比例倾向于海军和空军),同时英国还在提升和保持核威慑力量,今年的英国防卫白皮书指明要增加核弹头的数量,而陆军则是彻底不管不顾了。现在的大英,已经变成了一只“瘸腿”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