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是过去的错吗?
现在的我(当下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还是当下的目的决定着我此时的行为?
在世界心理学史上,面对这种问题,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过去所受的伤,是现在不幸的罪魁祸首,不管是我们的情绪,还是行为习惯,都可能从过去找到原因。过去所经历所有的事情都是现在赋予它意义的。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期起就已形成的性格。荣格认为过去确实很重要,但可能不仅仅源于童年,更多的可能是源于所谓的集体潜意识及个人的潜意识。
不管如何,这两者都有原因论的影子,而阿德勒却是反对原因论。
《被讨厌的勇气》开篇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通过一个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正式展开了对于阿德勒心理学的讨论。
阿德勒不否认童年时期的影响,在他的那本书《自卑与超越》中的第一章节就说道:身体残缺、被过于宠爱和被人忽视的孩子很容易被误导的,他们经常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但是,他更重要的观点是: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的观点是关注于当下的目的论,这种论调被许多人不喜欢和感觉不可思议,因为找借口的原因就此消失了,剩下的就是面对自己内心的目的或是动机了,如脾气坏不是因为以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可能就是因为你想吸引他人注意或是想得到更多的索求和关注。
这个目的论中并不反对过去,直接否认过去,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过去的记忆)”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原因论与目的论
原因论放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理解,正如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决裂过程中,弗洛伊德就把当下的许多原因归结于性压抑或是童年的阴影,而荣格却不这样看,加上其他问题最终导致两人的决裂。
比如说一个人自杀的原因是什么?那一定是过去的种种错,因为过去的种种影响到当下,而这些原因导致了最终结果。
在电影《万箭穿心》中,当马学武自杀时,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观影的人很容易找到原因,是由于李宝莉的强势,是由于她面对老公出轨后的不理智行为导致的。
但是她的闺蜜不这样看,认为李宝莉所做的一切都没问题,是她家的风水有问题,属于万箭穿心的格局,在此住当然不妙,才会事事不顺了。
若聚焦目的论时,马学武自杀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是面对生活的无奈,老婆的强势自身无法反抗,那就通过自杀这个方式来控诉,言下之意,通过自杀这个目的来惩罚李宝莉,让李宝莉活在痛苦中,所以马学武的遗书中只字未提李宝莉,就是要让李宝莉知道是谁把他逼死的。
有原因有目的,但是对于人生来说,哪个最重要,马学武的自杀到底是过往的原因还是他的目的倾向导致的?
若按阿德勒来看,原因倒是次要的,重要是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想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原因论到目的论的转变
从积极的人生考虑,目的论倒是有可取之处,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全同意大师的观点并且背诵下来,目的是为自我的人生进行指导并有选择的吸收。
一只杯中有半杯水,这是常规的描述,但是有人看到这个现象时说:唉,只剩下半杯水了;有的人说:真好,还有半杯水。不同的心态导致看到的主观感受是不一样的。
对于习惯于找借口的人来说,从原因论转变到目的论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转变的好处则在于:如何为当下作出指引,看向未来,而不仅仅回顾过去。沉迷于过去再感叹现在,却无从想做好现在,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在《被讨厌的勇气》勇气中列举了一个经典案例:
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按哲人的说法则是: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情绪。
而常规理解,一定是某种原因导致了自己的愤怒,而从阿德勒来看,是你自我的目的导致了愤怒,一种是把过错怪之于人(原因),一种是反求诸己(目的或动机),寻找自己的目的所在。
曾经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方面的案例,一个罪犯的家庭的两兄弟,一个成年后变成了罪犯,另一个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当问到这种情况时,两人最后都说了一句而人寻味的话:生在这个家庭中有什么办法呢?(前者说是因为这个家庭是犯罪的,所以他只能犯罪,而后者则表达生活在这个家庭中,要更加努力,然后才能得到幸福。)
一个兄弟是因为家庭犯罪,所以我犯罪是有理可查的,是有原因的,一个同样的状况,但是努力去改变,做好自己成就了现在,付出了许多努力就达到了正常人的生活。前者关注原因论,后者关注目的论,要追求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
本书第一章中有一句重点的话,正是哲人说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这句话也说明了为什么这本书叫做《被讨厌的勇气》,勇气也许每个人都有,但是直接去选择勇气,去改变自己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从原因论看,过去决定了当下,若是从目的论来看,则不存在过去,当然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过去对于当下的选择并不重要。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和目的论有相似之处,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按沉没成本的理解,当前决策的东西和过去的成本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许多人对于当前的决策总是会纠结于过去,比如恋爱中的女人们想和男朋友分手时,哪怕已经从多方面表现出这个男朋友并不是理想的未来伴侣,总想着自己曾经付出了那么多,还有的是自己已经是对方的人等等,结果选择进入婚姻后却是天天痛苦,也许最终以离婚收场,那么当初的选择又是为什么?只因为沉没成本太高,无法放下过去的成本罢了。
正如书中哲人说的: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
一个简单的课题:选择你认为正确的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
最后,我们就可以反思这个问题了: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