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绍兴人,因讲学于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崇祯十五年(1642),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入朝后刘宗周多次上疏,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他提出“贞法守”、“慎独”、“饬吏治”等策略。
同时刘宗周的一些主张也十分迂腐,。崇祯帝在明末盗贼蜂起,建夷肆虐的情况下万般无奈,希望利用西洋的先进技术,解决内忧外患问题。但是刘宗周坚决反对重用汤若望,更坚决反对制造火器。他说:“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他把汤若望看成异端之人,请崇祯“放还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这和清末顽固派倭仁“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如出一辙。
刘宗周像
上蕺山书院的路上
蕺山书院正门口,门票4元。
刘宗周身上有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病,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当时流行的东林党整日空谈,互相攻讦,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西晋空谈误国,晚明也是。自从当年明月开始吹捧王阳明,这些年王阳明已经相当拔高了,动不动就一生伏首拜阳明,牛皮吹的太大了。作为王阳明再传弟子的刘宗周也被吹捧的厉害。刘宗周向崇祯推销自己的“慎独”“仁义”之学,崇祯帝当然不会感兴趣。这位皇帝的当务之急是如果打退女真,平息流寇,筹集军饷,解决财政危机。刘宗周的话是迂阔无用的陈词滥调。1643年刘宗周被革职,回到绍兴。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身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建立南明,诏起复刘宗周左都御史原官。福王政权不仅于内政外交上没有任何作为,反而继承了崇祯朝的所有弊端。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被俘遇害,潞王监国。六月初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六月十五日,刘宗周听到这一消息,决定效法伯夷叔齐,开始绝食。他说:至于予之自处,惟有一死。先帝(指崇祯)之变,宜死;南京失守,宜死;今监国纳降,又宜死。不死,尚俟何日?世岂有偷生御史大夫耶?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初八日(7月30日),刘宗周前后绝食两旬而死。其子刘勺遵照他的遗命,起坟曰:皇明蕺山长念台刘子之柩。
(1644年,清军攻破北京崇祯自杀后,南方有多个明朝宗室建立的政权,影响最大的是在陪都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权,明初朱棣迁都北京,明朝行使双京制,仍然在南京保留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南明各个政权继承了明末的党争,互相倾轧。)
刘宗周虽然一些看法很迂腐,但是操守这方面还是不错的,鲁迅在《女吊》一文里这样写着:“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这对于我们绍兴人很光彩,我也很喜欢听到,或引用这两句话。”自此,王思任的慷慨之言传播天下,世代颂扬,绍兴就有了“复仇之乡”的美称。越文化精神,表现在内重耻辱而时以鞭笞,外重名节而勇于殉道。硬气与韧性结合,这就是“会稽风度”。
1645年清兵进入南京,钱谦益率多位大臣冒着大雨跪迎多尔衮兄弟多铎。极尽献媚之能事。
当时江南士大夫纷纷降清,如江左三大家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之流。乾隆时期编撰了《贰臣录》,把那些对明清都不尽忠的降官列入乙篇。乾隆对钱谦益的行为极为反感,曾评价钱是“有才无形之人”,指出钱如果为明朝死节,以笔墨讽喻清朝,尚有情可原。现在作为清朝的臣子,还把“狂吠之语刊入集中,其意不过欲借此掩其失节之羞,尤为可鄙可耻."因此,钱谦益之流被点名编入乙篇。龚鼎孳更是不只做了一次贰臣,龚鼎孳是崇祯进士,明朝的兵科给事中,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龚投降后任直指使,负责巡视北城。清军入关,又降清为太常少卿。乾隆指出龚鼎孳先降李自成,又降清朝的行为“为清流所不齿,点名将龚鼎孳列入乙篇。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王学在万历、天启间,几已与禅宗打成一片。东林领袖顾泾阳(宪成)、高景逸(攀龙)提倡格物,以救空谈之弊,自是第一次修正。刘蕺山(宗周)晚出,提倡慎独,以救放纵之弊,自是第二次修正。明清嬗代之际,王门下唯蕺山一派独盛,学风已渐趋健实。”其实刘宗周最大的成就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黄宗羲、陈确、张履祥、陈洪绶都曾经受教于刘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