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书,乱选一气,别人说什么好,就不分青红皂白,一窝蜂的上去买来读。
尤其是年轻人,更要记住一句话,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个人书中所讲的他自己有没有做到,这是最要紧的。
太多的人嘴巴讲的是一套,行为却是另外一套,我们要知道分辨,才不至于上当。
现在很多人被人家骗得一塌糊涂,就是因为没有去注意对方的行为。
他说的时候头头是道,书里讲的天花乱坠,但是做不出来。
换句话说,他的行为跟他的言论正好背道而驰,那你就要提高警觉了。你没有办法去改变他,只能离开他。
孔子提醒我们远小人,就是要我们与小人保持距离,因为谁靠近他,谁倒霉、
当然,你要靠得很近是你的事,你要离得很远也是你的事。
记住,对言行不一致的人,他们的书,他们的言论,要特别小心,最好敬而远之。
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学常识,再求知识。
可现在的人都在学知识,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的人,都没有常识。闽南话骂人的时候,不是骂没知识,而是骂没常识。
一个人没常识,就连做人的基础条件都没有。
很多人读书都没有学到常识,反而很早就被灌输了很多知识,这对一生都有很糟糕的影响。
常识是什么?就是道理。
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道理、开启智慧,叫做明理。如果读了半天不明理,读书又有什么用?
古代人一辈子没有读几本书,可他们一辈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因为古人那些书,讲的是智慧,为的是让人明白道理。
现在的书大都看完就可以丢掉了,就是因为现在绝大部分的书要么讲知识,要么讲技术,没有讲道理,没有讲智慧,过几年就不管用了。
所以,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弄清楚它在讲什么,明白背后的道理。
不要武断地下评判,还应该透过文字本身,融入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深层次的道智慧,并在实践中检验,否则就是白读。
孔子讲过八个字:学则不固,择善固执。
前者叫修,后者叫行。知行合一,读书做学问,皆是如此。
学则不固,说的是你学了以后,不是要拿回去用的。很多人说,我读书学习是为了拿回去用,那完全错了。
学东西只是让你不固执而已,让你知道原来还有此一说,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可以供自己参考的观点。
他讲的不一定对,而且他讲的对也没有用,因为不适合你。
怎么办呢?读完了学完了回去之后要调整,调整到适合自己的情况,你才能去用,这叫作择善固执。
读书学习的时候,不要这个要,那个不要,因为你没有什么选择的能力。你没有接触过,怎么知道他讲的是对是错?
比如有的人听到中国式管理就摇头,认为中国式管理讲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的人一辈子都进不来。
听到《易经》就说是怪力乱神,那是你的事;听到《易经》就说是看风水的,那也是你的事。
一个人只要有成见,就等于把自己的门通通关死了。
佛家一直要我们不执着,意思就是读读看,听听看,也没害处。你听几分算几分,能够做多少算多少,这才是正确。
但是,当你要做的时候,要把所读所学的东西跟当时的环境做一个配合。
将所读所学的智慧,配合你的能力,配合你的时间,配合你的分,配合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因应。
能真正用在自己身上的学问,才有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古今圣贤名家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读书的兴趣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
为什么?
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的修养都藏在读过的书里。
因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这才是读书真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