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2019-10-28     永四月

相传明代有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解缙是永乐大典的总编,是进士,是内阁首辅;杨慎是状元郎;而徐大才子,说来惭愧,一直在陪考,从未被超越

然而,他却是三人中,名声最响,传闻最多的那个。

01 身世凄惨,少年成名

1521年,徐渭出生在绍兴山阴。徐老爷子老来得子,举家欢喜。奈何天不遂人愿,老爷子尚未给徐渭举办百日酒,就一命呜呼了。从此,小徐开始了漂泊之路。

起先,他是跟着嫡母苗夫人。苗夫人不曾生育,将徐渭当做亲骨肉抚养,寄予厚望。小徐也算过了一段有人疼爱的日子。但养至14岁,苗夫人也撒手人寰了。

徐渭只好跟着同父异母的大哥徐淮生活。徐淮是嫡出,又年长徐渭37岁。此刻见徐渭无父无母,还要成为自己的拖油瓶,不禁怨声载道,常常联合老二徐潞欺凌徐渭。

徐渭曾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说:“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可见,徐渭童年生活之凄惨。

好在,上帝关上一扇门,又为他开了一扇窗。他虽身世艰难,然小小年纪便显天才之相。

他6岁读书,9岁能文,10岁便仿写杨雄名文《解嘲》作《释毁》,轰动全城。11岁学音乐,14岁研究理学、心学、佛学、道学……以及与学问风马牛不相及的兵法武术。时人称之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神童徐渭,科考8次,8次落地。从20岁考到41岁,直到心灰意冷,再无考试之心。

这不禁让人纳闷,难道天才徐渭名不副实?

非也!

此乃非战之罪,真正原因当归咎于明代循规蹈矩、条条框框的八股考试制度。徐渭生性放浪形骸,不拘一格,自然写不出死板的八股文,只好屡考屡败。

仕途无望,兄长嫌弃,备受煎熬。所以当潘家招其入赘时,徐渭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

入赘,俗称倒插门,颇为人轻视。好在潘老爷子欣赏他的才气,待他不薄;潘妹子又温柔贤惠,徐渭也算过了几年安生幸福的日子。多年之后,他回忆起新婚情景,还作诗一首:

掩映双鬟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

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

可好景不长,这对神仙眷侣便天人永隔。一场大病夺走了潘妹子的性命,留给徐渭嗷嗷待哺的稚子。

妻子去世,徐渭不便再呆在潘家,他带着孩子,搬出潘家。没有了潘家的衣食供给,徐渭过得捉襟见肘,“每当雨雪时,举族集盆”。

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他人生的贵人叩响了他的门扉。

02 天下第一幕僚,坐断东南谁敌手

嘉靖34年,倭寇猖獗,东南沿海深受其害。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立誓东南不定,誓不回京。彼时,他的府中尽是大头兵,缺少一个舞文弄墨之人,替他下情上达。

他听闻徐渭才高八斗,慕名前来。徐渭却之不恭,摇着鹅毛扇,堂皇而入。

入府不久,徐渭就显示了他极高的文辞天赋。

那天,胡宗宪要向皇上进献祥瑞白鹿一只,要求徐渭写份表文,这便是《代初进白牝鹿表》。皇上阅之,赞赏不已,还用御笔点出文中佳句妙语,大大赏赐了胡宗宪一番。自此,胡宗宪对徐渭更加倚重。凡府中大小公文,皆出徐渭之手。

更让胡宗宪惊喜的是,徐渭不仅善于文墨,还精通兵法。

当时,倭寇久攻不下,胡宗宪甚为苦恼。徐渭见状,只对胡宗宪说了一句话,就让胡宗宪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说:先定大局,谋而后动

原来,胡宗宪之前一直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被倭寇中乱七八糟的渔民、海盗、日本人、西班牙人蒙蔽了眼睛,却忽略了真正在幕后操作这一切的两个人——汪直和徐海,两个财大气粗、常年蜗居日本的中国人。

对此,徐渭提出拉拢缓兵之计和离间计,逐一将其击破。“天下第一幕僚”的名声由此而来

胡宗宪对徐渭更加青眼相待,对其古怪乖张性格也颇为容忍。一次,胡宗宪正在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在场包括俞大猷、卢镗等高级将领,正屏气凝神听胡老大发言。这位仁兄,突然破门而入。胡宗宪还以为徐师爷有什么要紧事要禀告,住口等他报告。没想到,徐师爷缓缓绕场一周,便扬长而去。在座莫不目瞪口呆,半天没缓过神。

当然,徐渭当职期间,小日子过得颇为滋润。胡老板为人大方,挥土如金,又向来礼贤下士,对徐渭这样文能妙笔生花,使龙颜大悦;武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通才,赏赐自然更胜一筹。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个时期大抵是徐大才子一生之中,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是他的黄金时代。

03 九次自杀,七年牢狱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胡宗宪,对于徐渭而言,是贵人,恐怕也是“仇人”。

嘉靖1562年,大奸臣严嵩倒台,下属胡宗宪连坐,被关入狱,后自杀身亡。他手底下好几个幕僚也受到牵连。

徐渭多次科举,屡试不售,本就心情郁闷,加之性格偏激,早已在精神崩溃边缘。胡宗宪先抓后死,是压死徐渭精神的最后一块巨石。

一方面他为胡宗宪惨死狱中深感痛心;另一方面,他曾代胡宗宪写过巴结严嵩的书信,此刻深恐自己也受到迫害;更重要是一想到像胡宗宪这样对朝廷有剿寇之功的人,尚且落得如此境地。自己的那些信念抱负不实现则已,实现了岂不是第二个“胡宗宪”下场,但抱负不实现,未来还有什么寄托呢?顿感人生无望,痛苦挣扎,乃至发狂自杀。

自杀之前,他撰写了《自为墓志铭》,对自己生平作了概述,又对后世进行了安排。可见,此刻他的头脑还算清醒。

但自杀的方式,骇人听闻。据《徐渭集》中记载,他拔下壁柱上三寸铁钉,插入耳窍,流血如迸;又“以椎击肾囊碎之”;还“自持斧击破其头”;据说还要砸自己睾丸……花样自杀,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九次自杀,九次未遂,只好去杀别人。这个“别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老婆张氏。

关于杀妻一案,坊间有两个版本。一传,徐渭精神失常,出现幻视。一日,他发现妻子正在床上与一个和尚苟合,怒从心起,抄起尖锐物器,砸向和尚的头。没想到,定睛一看,哪里有什么和尚,砸的是妻子的头。张氏当场死亡。二传,张氏体恤下人,把自己的衬衣借给他穿。徐渭瞧见了,以为妻子和仆人私通,大骂张氏。张氏不服,两人对骂。徐渭气愤当头,抄起物器,失手砸死了张氏。

不管孰真孰假,反正徐渭最后是用尖锐物器,砸死了自己的妻子。

为此,他被抓入狱,这一入便是七年。还是他的朋友多方营救,又赶上万历皇帝即位大赦之机,徐渭方才获释。

这一年是1573年,徐渭53岁。

04 壮志化尘土,书画慰余生

人生半百,历经沧桑。当年的壮志凌云,早已化为尘与土。剩下的时间,是看八千里路云和月,书画慰余生了。

出狱之后,为扫狱中晦气,徐渭开始了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杭州,他与友人泛舟西湖之上,“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宣化边塞,他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在蒙古,他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

几年遨游下来,他终于不再压抑苦闷。于是,他收拾好行囊,回到山阴老家,杜门深居,一个人看书、写字、作诗、作画。

他个人对这几项才能作了排行:“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不过世人皆认为,这不过是狂人徐渭耍的小手段,即把自己最擅长的才艺放在末位,以抬高其它。

窃以为,确实如此。

虽然他工诗书,善文章,但比之画技,不可同日而语。毕竟他开创的青藤画派,一反明代宫廷画家偏重临摹的传统,开革新创造之先河,是后世大写意画的开山鼻祖,影响了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等几代绘画大家。

其中,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说:“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

徐渭作画,不讲章法,不拘小节,不求形似求神似。相传他常常醉酒作画,在醉与不醉之间,大胆泼墨,随心随性,往往作出来的画作,反而比清晰时,更加逸兴遄飞,意趣横生。

他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所以,看他的写意花鸟画,都是重在神韵刻画,笔下的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皆入木三分,灵动如云。

最有名的莫过于他的代表作《墨葡萄图》。此画充分体现了徐渭画风,构图大胆,笔法泼辣。一杆老藤斜穿而过,枝叶错乱有致,葡萄晶莹欲滴。整个画面,动感十足。

除了诗书文画,他还精通戏曲,创作及改编杂剧集《四声猿》、《歌代啸》、《昆仑奴》,写出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南词叙录》。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通才,却半生落魄,一生坎坷。直至晚年,儿孙皆散,穷困潦倒,不得不以卖字画物件为生。他在文集中写有《卖貂》、《卖磬》、《卖画》、《卖书》诸诗,凄凄惨惨戚戚。

其实,像徐渭这样,一身才华,但生前得不到认可的,历史上颇有几位,比如梵高、曹雪芹。只能说,这些人的才情和思想大大超出了同时代人的理解和想象。他们跑得太快,以至时代在他们后面气喘吁吁。

公元1593年,山阴徐渭以73岁高龄结束了他命途多舛的一生。死前身边仅有一狗相伴。

他是诗人,他是画家,他是文学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军事家,他是戏曲家,他是历史学家。他是天才

他是酒徒,他是愤青,他是怪人,他是自杀狂,他是杀人犯,他是精神病,他是狂禅居士。他是疯子

徐渭,疯了一样的天才,天才一样的疯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jICxW4BMH2_cNUgAV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