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曾以《袁思奇,我们帮您找家人!》为题,报道了长眠于美国76年的中国飞行员袁思奇一事。文章刊发后,一时间众多读者拨打本报热线,关于袁思奇的后人的线索也逐一反馈到本报。经过众多志愿者的接力寻找,历时2个多月,袁思奇的女儿、女婿及其侄子相继被找到。他们向记者讲述了埋藏多年的背后的故事。
01侄子袁一桂 讲述过去难忘的故事
7月14日,在新乡一中家属院,记者在志愿者张文山的帮助下,见到了袁思奇的侄子袁一桂。今年已83岁的袁一桂老人,思路清晰,身体还算硬朗。在爱人王翠如及儿子王直的陪同下,接受了记者采访。
父亲姓袁,儿子姓王,这是一家吗?见记者迟疑,老太太王翠如笑着说,看看,许多人都会纳闷呢。
思想开明、勇于担当的家风代代相传。袁一桂说,袁家是书香门第,祖祖辈辈思想比较开明。当时,他们夫妻二人结婚时就商量好了,生儿子就姓王,女儿就姓袁,结果,爱人生了两个儿子。
袁一桂毕业于河南大学,毕业后到市一中工作直至退休。袁一桂介绍,祖父袁作楫有两个孩子,伯父袁秉贞(袁思奇)和父亲袁秉直。当年,弟兄俩都在汲县师范学校上学。
“在那个年代,能供养两个念书的孩子,不容易吧。”记者问道。袁一桂说,袁家当时算是大户,家境殷实。祖父袁作楫是辉县市孟庄镇东夏峰村人,一个开明爱国绅士。幼年家贫,在辉县县城当学徒,后开油坊药铺,家业渐兴,在辉县县城置办了家业,仅在南关就有六七间门面房。
袁一桂从小跟祖父生活,并由其抚养成人。提起伯父袁思奇,袁一桂几乎没有印象。只记得祖父提起大伯,说他身材魁梧,脑子灵活,好学,求上进,在当时应该前途无量。
小时候,袁一桂时常去祖父的店铺里玩。日本侵略中国后,袁作楫曾为太行山区抗日武装捐款购买枪支。后来,日本侵占了辉县,袁家生意没落,祖父带着一家人被迫搬到了新乡县城。当时,在汲县求学的袁思奇报考了中央航空学校,并被选派到美国培训。祖父母和家人都明白,参加空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生还的可能性很小。据统计,当时的空军学员从中央航校毕业上战场,能活过两个月就算长寿。
果然,不久传来的哀讯,还是让家人禁不住黯然神伤。自此,祖父很少提起袁思奇当飞行员这件事,很避讳。袁作楫于1974年去世,终年87岁,被葬在东夏峰村。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爷爷为了民族存亡,毅然从军报国,令人敬佩。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就是努力工作,做好当下的事情。”王直说,通过几次跟志愿者接触,给了他们机会去了解这段历史,了解父辈们在这段历史中的角色。将来,希望有机会去看看大爷爷的墓地,祭拜一下,或者考虑能否将其遗骸移迁故里。
02外孙女李磊 外公形象由模糊变得清晰,并伟岸起来
在众多志愿者的接力帮助下,在郑州一小区里,大家看望了袁思奇的女儿袁婵桂、女婿李德章以及外孙女李磊。
袁婵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从事了一辈子教学工作,如今是84岁的高龄,思维已有点迟钝。
50岁的李磊告诉记者,外婆名叫杜思清,在辉县当时算是大家闺秀。战争给这个家庭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外公去世时,外婆也就20多岁,只身带着七八岁的母亲袁婵桂生活,甚是艰辛。
后来,外婆带着一家人从辉县搬到焦作,1979年全家人又搬到郑州,总算安顿了下来。因为特殊年代,外婆把有关外公的所有东西销毁干净了,包括照片、遗物等,没有保留一件。1983年,外婆去世。
“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比较流行的款式和颜色,一点也不受拘束。”李磊说,外婆和母亲对孩子都比较开明,不循规蹈矩。
至于外公袁思奇,记得母亲偶尔给孩子们提起过。家里人只知道外公抗战当兵去,后来就没有音讯了,母亲和外婆都很少提起此事。之前,她对外公的事迹印象模糊,只知道他是大学生参军当了飞行员,有着大好前途。
看着近期志愿者提供过来的有关信息,李磊对外公的形象由模糊变得清晰,并伟岸起来。她说,在那个年代,外公为了民族大义舍弃优越生活,捐躯赴国难,是一个好男儿,值得钦佩,外公是现实版电影《无问西东》的写照。
早几年,袁婵桂带着家人给父亲在嵩山买了块墓地。因为有关袁思奇的物件都没有留下,他的墓地里没有任何东西,只是刻了个名字。
03让血脉紧紧相连,也让更多人不忘历史
时间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袁思奇作为空校14期第三批学员赴美。当时派出的空军学员会先在美国威廉姆斯基地接受飞行前的课程及英语学习,然后进入雷鸟基地学习初级及中级飞行课程,此后专攻战斗机飞行的学员被分配到卢克基地学习,因此,卢克基地也被称为当时中国战机飞行员的摇篮。二战时,在当地完成飞行训练的飞行员回国后,全都编入中美空军混合团第三与第五飞行大队,投入对日作战。
抗战时期加入空军被选拔前往美国的人员都是年轻精英,无论知识还是体魄都经过千挑万选,如果不是战争,他们很可能是各个行业的翘楚。不幸的是,1943年2月16日,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年仅26岁的袁思奇和副驾驶朱朝富同机牺牲,后被安葬在美国布利斯堡国家军人陵园。
“战争寻亲很难,寻的是几十年前的亲人。我们常说,帮战争亡故者寻亲,是为了从历史中找寻悲伤和离散,让我们记住战争的残酷,不能忘记历史。”正如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志愿者刘群所说。在长达2个多月的寻找中,由于年代久远,有关袁思奇的线索时断时续。其间,记者得到了众多志愿者的帮助,感谢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美籍华人李忠泽、李安、志愿者卢维明、梁清文、王卫青、张文山、张援朝以及新乡日报社退休职工赵荣卿等人。尤其是李忠泽、卢维明、李安等人,积极协调,向记者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包括较为重要的“袁秉贞”即为“袁思奇”等。
“希望那些安眠在布利斯堡公墓的中国军人的家属、后代都能有一天来为他们的亲人扫墓,让这些中国的前辈栋梁安息。”最后,几名美籍华人志愿者表示。
记者李文奇报道
大家都在看
长眠美国76年 新乡籍抗战飞行员袁思奇的后人是谁?
分别63载 九旬老兵 苦寻老战友
晚报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