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一村庄,台湾人占一半以上,不爱吃面食,讲话带有闽南口音

2019-07-16   旅游看南阳

早在几百年前,南阳与台湾就已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台湾有一条南阳街,南阳有一个台湾村。

台湾村位于南阳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据资料显示,上营村分上营村和下营村,以豫53线公路为界,公路以东的上营村居住着周、蔡、黄、林四姓人家,有800余人;公路以西的下营村居住着陈、林两姓人家,有300余人。他们都属于高山族,约占上营行政村总人口的56%,因此上营村被称为"台湾村"。

如今,高山族主要居住于台湾地区,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等地的高山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大约有4462人。有专家称,上营村聚居高山族居民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历史之悠久在祖国大陆其他地方绝无仅有。那么,南阳邓州为何会有"台湾村"?

翻阅资料,方知邓州的"台湾村"来源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部队里有五位来自台湾阿里山区的高山族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

随后,这5位士兵各自娶了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从此过上了渔樵耕读的平民生活。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邓州(当时叫邓县)第一次出现了"高山族"公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现在,邓州城北的20公里处的公路旁,赫然立着一座写着"台湾村"字样的门楼。走进村子,不时会听到夹杂着闽南口音的话语。经过300多年,台湾村内的高山族人大多已被当地人同化,但仍有一些独特之处,他们一直保持着高山族部分的生活习俗。

简单来说,高山族人脸部均为长型,高鼻梁,眉骨、额骨突出,眼窝内陷,皮肤呈深黄色,普遍善捕鱼,爱吃米饭,尊奉妈祖,具有明显的渔民之风。

2002年,邓州市、张村镇两级政府借陈氏高山族纪念其始祖依那思罗诞辰365周年之机,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集观光旅游与农业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阿里风情园"。阿里风情园共计占地90亩,建有阿里假山、有台湾村牌坊楼、台湾阁、妈祖庙、高山始祖塑像等20余处胜迹,丰富当地高山族人的精神家园。

自邓州"台湾村"被确立以来,台湾与南阳的关系更加紧密。据资料显示,2005年8月23日,台湾阿里山邹族族长汪念月、夫人汪庄玉英,特富野社区邹族陈氏族长陈宗仁,妇女协会理事长陈秀凤,来吉村邹族长老陈震魁一行5人组成的认亲团,到达邓州探访台湾高山族后裔居住地——台湾村。

河南是"八姓入闽"的根据地,如今来"老家河南"寻根的台湾人络绎不绝。而台湾的阿里山是台海两岸高山族的发源地,离散在中原三百多年的高山族后裔也希望找到自己的根。南阳与台湾,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而"台湾村"正是两地交流的桥梁和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