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家祠,常能看到本地人带朋友孩子来逛,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不远千里,奔来至此。同时,你也能在其中,看到不少国外游客的身影。
早在20年代,德国学者就把陈家祠列入《世界建筑艺术》一书中,日本森清太郎先生就视其为岭南建筑艺术的典型。郭沫若先生更赋诗盛赞它是“人工天不如”。而在广州的“羊城八景”同“新羊城八景”中,都有着“陈家祠”的名字。
陈家祠,
为何能它得到国内外如此的赞誉及重视?
为何它能成为广州的一张响亮名片?
亦又为何,
它能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这些问题,
在陈家祠那由一砖一木建成的历史点滴中,
能找到答案。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十九年(1893)落成,是清代广东各县陈姓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陈氏族人可以将祖先牌位放进陈家祠的神龛中供奉,同时,参与捐款的各地陈氏族人来到广州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办理诉讼等各种事务时,皆可在此处落脚。
图丨1920年代陈家祠内供奉的神主牌位
但自清代乾隆中期开始,由于官府认为合族祠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于是广州城内许多各姓合族祠纷纷改名为“书院”、“试馆”、“书室”。
因此,陈家祠也被题匾为了“陈氏书院”。
百年过去,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陈家祠几经风雨,成为了岭南地区极具文化艺术气息的建筑之一,以其为馆址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也在2017年成为了国家一级博物馆。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为三进三路,每一进都有青云巷、廊、庭院等相连。陈家祠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结构,以门堂、聚贤堂和祖堂为中轴线,由大小十九座建筑组成。而在这布局严整的建筑群中,最耀眼的莫过于陈家祠那精美绝伦的装饰艺术。陈家祠荟萃了岭南民间装饰艺术的大成,以其"三雕、两塑、一彩、一铸"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其中,“三雕”指砖雕、石雕和木雕,“两塑”指灰塑和陶塑,“一彩”就是彩绘,“一铸”指铜铁铸。
砖 雕
陈家祠的砖雕是广东砖雕的经典之作,大多由当时番禺县的黄南山、杨鉴廷、黎壁竹和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名工雕刻,其中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工也最为精巧。
陈家祠的砖雕数量多、规模大,既有排列整齐的砖雕斗拱,也有造型生动的人物、鸟兽、瓜果、花木等砖雕图案。砖雕技法以浮雕为主,局部采用透雕、圆雕等手法,远观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线条流畅;近看精致纤细,人物须眉毕现,神态栩栩如生,在阳光下还能够呈现出黑、白、灰等多种色调。
石 雕
陈家祠的石雕多采用上等的花岗石,表现在陈家祠的台基、墙裙、柱础、檐柱、券门、垂带、台阶,甚至是高高的月梁和雀替上,还有抱鼓石、石狮子、石栏杆等。
而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陈家祠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雕饰。
木 雕
陈家祠为砖木结构建筑,木料大部分采用从东南亚进口的坤甸木。陈家祠的木雕装饰广泛应用在门窗、梁架和室内陈设上,雕刻技法以浮雕和镂雕为主,大部分的木构件都雕刻着故事图案:如在首进大厅的四扇档中有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木雕,中进聚贤堂的12扇屏门有以“渭水访贤”、“韩信点兵”等人物故事的雕刻,东西两厅隔板则分别镂刻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后进三间更有11座雕工精美、气势雄浑的木雕龛罩。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陈家祠,也因此被人们称誉为连木柱、屏门、檐板、花罩和神龛都会讲故事的建筑。
灰 塑
灰塑是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民间称之为“灰批”,其不仅立体感强,而且色彩丰富、装饰效果好,表现了岭南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巧。而陈家祠的灰塑装饰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题材之丰富,均为岭南地区之首。
在陈家祠屋脊上的大型灰塑,是民间建筑实用性和装饰性有机结合的典范,其主要分布在屋顶正脊、垂脊、屋檐、山墙、廊门、窗檐等处,总长度为2500多米,平均高度为0.9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色彩斑斓的灰塑装饰,将陈家祠装扮得亮丽堂皇。
陶 塑
陈家祠的陶塑装饰艺术集中反映在脊饰上,题材包括龙凤花鸟、瑞兽山水、历史故事、人物群像等,注重轮廓线条和动态效果,它是岭南建筑陶塑装饰艺术的典范,立于庭院中,从下往上观看,绚丽多彩,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陈家祠的陶塑脊饰是著名的石湾陶塑脊饰,此种脊饰俗称“石湾瓦背”,产于广东省佛山石湾镇,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中期及民国,为岭南地区庙宇、祠堂、书院、会馆等大型建筑常用的屋脊装饰。陈家祠的陶塑脊饰是石湾陶塑的经典之作,体现了石湾陶塑脊饰的造型特点、制作工艺、装饰题材、文化内涵和发展脉络。
铁 铸
用铜铁作为材料铸造钟、鼎、瑞兽和建筑装饰构件,古已有之,但像在陈家祠中,用作建筑的立柱、栏板及其装饰的并不多见,这也是陈家祠建筑装饰工艺中独具特色的一面。陈家祠的铁铸也被称为“铁雕”、“铁画”,主要用在首进正厅(头门)、中进聚贤堂前的月台及连廊中。
其中,聚贤堂前月台的铁铸通花栏板最有特色:铁铸通花栏板产于广东佛山,以低碳钢为材料打制或浇铸而成,精美通透、色泽灰黑的铁铸镶嵌在石雕构件中,与周围粗犷厚重、色泽浅白的石构件形成鲜明对比,而铁铸的植物枝叶、动物尾翼等又与石构件纤细的线脚相连,铁石的结合自然和谐,成为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又一大特色。
彩 绘
陈家祠的彩绘艺术主要体现在大门“门神”和东西厢房的二幅“壁画”上。大门的两尊“门神”各高达4米,运用工笔重彩技法,用艳丽但和谐的色彩突出表现了守门大将威武镇邪的神采。东西厢房各有的一幅壁画,则是以文人雅士为题材,其恰好与厢房作为陈姓子弟温书攻读场所的使用功能相匹配,这两幅画运用了勾线重彩的技法,色彩鲜明,人物逼真,是为典型的中国古代彩绘之佳作。
陈家祠以其高超的建筑装饰艺术而闻名中外。在数不清的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壁画中,也有许多有吉祥含义的图案,可谓集传统建筑如意吉祥图案之大成。在陈家祠众多的如意吉祥图案中,又以"福"的图案最为著名。
俗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陈家祠的'福'数不完",陈家祠有装饰的地方就有"福"的存在。中国人自古就有祈福、崇福的传统,而在陈家祠中,蝙蝠成为了“福”的象征。汉语中“蝠”与“福”的同音,将艺术化的蝙蝠来代替“福”的丰富含义,抽象的“福”文化更为具体生动。而经过夸张和变形之后蝙蝠,也不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张牙舞爪的样子,它们变得更加美观和生动了,平添了几分萌趣。不得不说,通过蝙蝠的形象,让“福”文化具体起来,也是民间手艺人的智慧所在。
图中蝙蝠的前面有两枚铜钱,意味着“福在眼前”。
陈家祠中“福”的图案众多,但不杂乱,而且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有五只色彩斑斓的蝙蝠围绕一个“寿”字,表示“五福捧寿”;有两只活泼可爱的蝙蝠相叠,称为“福上加福”;还有以手执宝剑或扇子的钟馗招引一只翩翩飞舞的蝙蝠,寓意“引福归堂”……
这些形状各异、造型奇特的蝙蝠让陈家祠显得更加绚烂,置身其中就仿佛被“福”所环绕,而它们五彩缤纷的颜色同样也让人从心底感受到“福”文化的温暖。
陈家祠,流芳百世、百粤冠祠这些褒赞,对于它来说永远不算多。在经历了百余年的时代更迭后,陈家祠以其独有的魅力,在时光中续写着在不同时代下的传奇。那存在于陈家祠的悠久工艺艺术,萦绕漫溢在陈家祠的岭南文化气息,这些都是人们为之而驻足停留,为之而倾心的原因。
陈家祠,还有着更多的精彩之处,只待等你来,一一发掘,细细品味。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陈家祠
开放时间:8:30-17:30(17:00后停止售票)
票价:10元
公共交通:乘17、85、88、104、107、109、114、128、193、204、233、250、286、旅游公交1线、2线到陈家祠站下,或乘坐地铁1号线到陈家祠站D出口
- END -
文章整理丨阿游
图片丨网络
策划媒体丨广州游行迹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活动策划丨广州游行迹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