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了耋耄之年,
正常应该是安养晚年、含饴弄孙,
再也没有精力折腾,
可这位90岁老太太也许能打破你的认知。
88岁,
和35岁帅小伙JR结伴旅行,
遍访法国村庄,
为偶遇的普通人拍照,
拍成的纪录片获奥斯卡提名。
89岁,
获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成为了第一位获得奥斯卡荣誉奖的女导演。
90岁,
她拍了一部《阿涅斯论瓦尔达》,
回顾自己的一生的影视创作,
送给自己当生日礼物,
她就是瓦尔达。
《阿涅斯论瓦尔达》
01
如果不是因为好玩,
谁想活到90岁?
90岁高龄的瓦尔达,
没有半点老人的沉闷样子。
大大圆圆的灰色眼睛,
蘑菇头,衣着鲜艳。
她无法忍受单调的颜色,
所以无论是妆容还是日子,
都过得明艳快活。
年近90的她保有着一颗年轻开放的心,
她的脑子里总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想法。
“难道我是想抓住飞逝的过去?
不,我只是为了好玩。”
所以,正是为了好玩,
她与年轻人JR的旅行开始了。
一个顶着双色蘑菇头的80岁老少女,
一个戴着墨镜的35岁帅小伙,
一对有趣的灵魂,
一辆能即即时照冲洗的小货车,
就是旅行的全部。
走遍法国各个村庄,
给偶遇的普通人拍巨幅照片,
贴在墙上,
展示不同的故事和人生。
旅途中,
这对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的老少组合,
却没有一丝隔阂,
瓦尔达甚至比JR还要跳脱。
在卢浮宫坐着轮椅,
让JR推着她在名画中飞驰,
致敬老友戈尔达的电影《法徒之外》,
瓦尔达就像少女奔跑在花田中。
瓦尔达与JR在卢浮宫
《法徒之外》
在小卡车上听到喜欢的歌曲,
和JR一样手舞足蹈。
岁月在她的脸上只留下了皱纹,
她的心永远如孩童般明亮快活。
她不喜欢JR整日戴着墨镜不以真面目示人,
为了让他脱下墨镜,
老太太耍了好几次小脾气。
《脸庞,村庄》剧照
35岁的JR面对88岁的瓦尔达,
不是对待老人的那种毕恭毕敬,
更多是对待朋友的尊重和喜爱。
他们相处起来也非常轻松愉快,
像两个大孩子。
得知阿涅斯有眼疾,
JR拍下阿涅斯的眼睛和脚的照片,
把他们贴在火车上,
代替她去往已无法到达的远方。
瓦尔达去拜访老朋友戈尔达却吃了闭门羹,
为了安慰这个感伤的老太太,
JR摘下了墨镜,
瓦尔达露出如愿以偿的笑容,
“其实我也看不清了,
但我终于看到你了!
我们看海吧。”
他们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拍,
不设剧本,
却收获了一路的惊喜与感动。
02
小渔村里走出来的新浪潮教母
瓦尔达生于1928年,
童年是在巴塞罗那度过的。
二战爆发,
全家人被迫逃亡到法国,
一家人在小渔村里艰苦度日。
为了填饱肚子,
十几岁的她学会了修补渔网。
可是很快
小渔村困不住她想出逃的心。
瓦尔达在拍摄《短角情事》
18岁,她孤身来到巴黎,
没有钱交租金,
她就住在废弃的宅子里,
没有暖气,没有淋浴,只有一个简陋的厕所,
那是瓦尔达梦开始的地方。
为了谋生,
瓦尔达学习摄影,
帮别人修补照片,拍自己的邻居,
在自己的院子里开影展。
瓦尔达在拍摄《短角情事》
电影都没有看过几部的瓦尔达,
萌生了拍电影的想法。
想到什么就去做了,
只为了把脑子里的事情表现出来,
强烈的表达与分享欲,
是很多优秀导演必不可少的潜质。
在1954年她自编自导首部电影短片
《短角情事》大获成功,
她也被称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母”,
从此开启了她不平凡的导演生涯。
回忆往事时,瓦尔达感叹:
“如果当时知道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
我可能这辈子都不敢拍电影。”
实现梦想除了努力和汗水,
还需要一点挑战的勇气和不知者的无畏。
1962年,
瓦尔达执导的《5点至7点的克莱奥》
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这两部作品足以让瓦尔达留名影坛,
但她怎会止步于此?
在她超过60年的导演生涯中,
共执导三十多部作品
虽说不是部部经典,
但她在导演界的地位至今无人可替代。
《一个唱,一个不唱》影片中的女权主义游行
她从19岁起就成为了女权主义者,
身体力行为女性权利奔走。
1971年,
她与同伴联署《343荡妇宣言》,
要求法国政府将堕胎合法化,
在1975年获得成功。
她用一生的作品为女性发声,
回应着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话题。
《创造物》(1966)、
《狮子、爱、谎言》(1969)、
《女人之声: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性》(1975)、
《千面珍·宝金 》、《功夫大师》(1988)
......
《千面珍宝金》剧照
她的电影广受关注,
但她被迫卷入到不同女性主义文化语境
对其电影文本的撕扯、利用、
批判与质疑之中,
但她也从未停止过战斗,
做正确的事情她有坚持的底气。
03
我对你的爱藏在声色影像中
一提到瓦尔达,
人们总会联想到她的丈夫雅克·德米,
同样出名的法国导演。
电影史上从来不缺耀眼的荧幕伉俪,
但像德米和瓦尔达这样厮守长久的导演夫妻,
恐怕找不出第二对。
阿涅斯与丈夫德米
两人共同生活在热爱的电影里,
细水长流,相濡以沫,
育有一儿一女,家庭幸福。
电影是时间的魔术,
但电影人未能被时间赦免。
上帝选择了带走德米,
德米患了病,将不久于人世。
瓦尔达与德米生前的最后一张合照
雅克·德米在病床上写下回忆童年的文字,
德米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她知道留不住丈夫了。
即将天人两隔,
痛心之余,瓦尔达想为丈夫做点什么。
“如果我拍下了你的童年,
你会不会开心一些?”
“会的。”
于是就有了这部《南特的雅克·德米》,
这部电影就像一部情书,
讲述了瓦尔达对相伴她40年的男人的爱。
她把对丈夫的欣赏、
浓浓的爱融入声色影像中,
电影里所有人物对雅克的爱,
都是瓦尔达对丈夫的爱。
在拍摄过程中,
两人也是难舍难分,
时时刻刻都不忘秀恩爱。
瓦尔达坐在监视器前牵着患病的德米,
紧紧地握着他的手,
仿佛在炫耀:
看,这个我在拍摄的优秀的男人,
是属于我的。
德米对瓦尔达报以同样的深情,
常常望着在片场运筹帷幄的瓦尔达,
看得出神。
仿佛在说:
看!眼前这个优秀的女人是我的妻子,
我是她一生中最爱的人。
瓦尔达以这样的方式重回丈夫的童年,
那是一种绝伦的深情。
德米最后还是在影片完成前一周离开了,
影片最后,
镜头轻抚过德米发皱的皮肤、干枯的手指、
病变的斑痕和花白的头发。
没有眼泪,没有哭声,
只有深情而无声的想念。
《南特的雅克·德米》剧照
尽管有纪录片的留念,
瓦尔达还是很难释怀德米的离世,
深爱过的人没有那么容易放下。
她拍摄结婚40多年的夫妇,
镜头下的夫妇生活在爱与和睦中,
她好羡慕,
如果德米没有去世,
他们也能幸福地一起变老。
她好心痛,
德米竟然就这样离开了,
连同那段幸福的生活也一同带走了。
年轻时的瓦尔达与德米
德米的所有东西,瓦尔达一件都没有扔掉,
她不舍得。60多年来,
她依然住在那个巴黎达盖尔街上的小院里,
那里有她和德米的回忆。
年轻时的瓦尔达与德米
没有你的日子,
我不会过度忧伤,
但我还是会时不时想起你。
我会好好过生活,
你在那边也要好好的,
终有一天,我们会重逢。
04
有趣的灵魂是对抗衰老的良药
德米去世后,
瓦尔达消沉了近十年,
除了接连拍摄了另外两部怀念米德的作品,
再没有新作。
衰老、病痛和死亡对她而言,
也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
年龄渐长时都会选择逃避
岁月给自己带来的痕迹,
有人害怕皱纹,所以选择拼命保养,
有人害怕年龄,所以拒绝过生日,
害怕所有的一切都在提示自己衰老不可避免。
但衰老确确实实不可避免,
要坦然地接受岁月的痕迹,
直面生死,很难。
《脸庞,村庄》剧照
“80岁时感到恐慌,
时间像火车一样向我疾驰而来。”
所以瓦尔达又拍了很多影片回顾自己的一生,
可在她90岁生日面对媒体时,
她看着摄像机,举起双手,大喊:
“我90岁了,我不在乎!
阿涅斯对年轻的自己做鬼脸
当衰老可承受时,
人们才会恐慌、抱怨、逃避,
而当突破了某个临界点,
你就不再选择对抗年龄,对抗衰老,
反而变得坦然从容。
瓦尔达最终选择直面自己的衰老,
在《拾穗者》里,
她记录腐烂的土豆
和自己衰老的皮肤、布满老年斑的手,
看着心形土豆从圆润饱满到、抽芽、皱缩,
就像看到生命的皱缩。
《土豆乌托邦》
“我喜欢皱纹和手掌。
我对于一只手能发生什么变化有兴趣,
那可能会是一幅可爱的图画。
所以我很享受自己的衰老,
也喜欢看到事物自然而然地、渐渐地被毁掉。”
她选择尊重岁月在她身上留下的所有痕迹,
以玩味的心态直视生命中的每一道皱纹,
与其做无力的抵抗,
她选择享受。
《土豆乌托邦》展出时穿着自制土豆服的阿涅斯·瓦尔达
90岁时,媒体问她还有梦想吗,
“我想在平静中死去,
在我这个年纪,
死亡的确就是我的梦想了,
不是因为意外,不是因为病痛,
而是在平静中不知不觉离开。”
活太久有时候也是一种痛苦,
看着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开自己,
掰着手指头数自己剩下的时日,
瓦尔达有点想念德米了。
《脸庞,村庄》剧照
她的猫茨古古也比她先走一步,
她把茨古古埋在花园里,
为它做了一部定格动画,
在它的墓上洒满鲜花和贝壳。
死亡不应该是一件沉痛的事情,
她的猫也不例外。
阿涅斯《茨古古的坟墓》
好像事先预知了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发布完最后一部影片《阿涅斯论瓦尔达》
瓦尔达说:
“我确实要准备说再见了。”
在为60年的执导生涯交上最后一份答卷后,
瓦尔达也即将走向她生命的最后一个梦想,
平静地离开。
万千浩渺,
我们只是很短暂地存在着,
然后在沙尘和狂风中找寻到宁静,
并最终在模糊中消失。
“所有死亡都将我引回雅克,
每一滴泪,每一束花,
每一支玫瑰,每一朵秋海棠,
都是献给雅克的花。”
瓦尔达一生挚爱德米,
她正一步步走向她的爱人。
JR让一束彩色气球带着瓦尔达升上空中,以一种童趣的方式怀念他的老伙伴
2019年3月28日,
上帝带走了这位可爱的蘑菇头老少女。
时隔28年,
终于,她与德米重聚。
有趣的灵魂永远无惧衰老,
死亡也不过是与旧人久别重逢。
漫漫人生,
有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日子过得单调无趣。
有人80岁,依然眼里有光。
愿你我都能成为后者,
日子过得明艳快活。
- END -
编辑丨阿游
排版丨阿游
图片丨网络
策划媒体丨广州游行迹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活动策划丨广州游行迹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