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了。作为马伯庸近年来最具功力的一篇剧本式小说,《长安》原著无疑为电视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在原著扎实的基础之上,编剧团队爪子工作室,居然奉上了更为精彩的改编。
笔者作为强硬原著党,一度因为剧情稍显拖沓而中途弃剧。但后来忍不住心痒再度入剧,居然慢慢看出感觉。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改编后的剧情,并不像原著主打紧凑情节,而是加入许多合情合理的支线,让原本相对单一的反恐式剧情,变成一部大唐社会百态的精彩再现。
其中4处精彩的改编,是为本剧最大的亮点。
一、徐宾升格为大BOSS:化腐朽为神奇的最大改编
凶手为什么要行凶,看似是个并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凶手嘛,穷凶极恶,不杀人不痛快。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凶手为何不好好活着,多大仇多大恨非要豁出去了杀人。
这其实是大多数推理或者悬疑小说的绝症:凶手作案动机不成立。
解决不了动机问题,整篇小说便失去了根基。所有眩目的、紧张的、刺激的破案过程,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闹着玩。
马亲王原作也没逃过这个通病。原著中大BOSS是贺知章的养子贺东,也就是剧中的何孚。他为了满足养父贺知章打倒李林甫的愿望,亲自策划了整件案子。但这位贺东在前期剧情中没有任何线索,硬生生被拉来当锅侠。
所以不少读者吐槽,马亲王这种为反转而反转的反转,直接让小说烂了尾。
所以剧版没再趟这个雷。
何孚从策划者变为被利用的棋子。相反,原著中被杀的徐宾,却被硬生生挖掘出新的境界,凭借其超级缜密的心思和大案牍术,一跃成为整桩案子的主导者。剧情一下子顺理成章,豁然开朗。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吐槽他不够规格,并各自给出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有说安禄山的,有说王宗汜的。证据是那些萨珊金币。
什么是规格?
筹划凶案,难道只有位高权重者才够分量?
位高权重代表什么?有野心,有财力,有人力。大概如是。
不好意思,徐宾完全具备。财力,何孚暗中资助了,以何执正在长安的几处宅院,买石脂、雇人、雇废宅,足够了。人力,龙波也承包了。
至于野心,一个被压抑了半辈子的人,证明自己能干事、能干大事并能干在大事的愿望,能够迸发出的热情和能量,不比安禄山小。
理顺,人性顺,剧情顺,看剧,不就是图个这个吗。
二、萧规反转:悲壮行为成就悲剧英雄
萧规两个地方最令人动容。
其一是当年在烽燧堡,面对敌人连番进攻,悲壮而不失豪迈地挥旗大喊:不退。
其二是经过无数次咬着嘴唇说话式的装逼、造作、尬演,终于在唐军重重包围中,抽出战刀,悲壮地大喊,然后被杀。
男人,终究是要靠阳刚之气证明自己的。无论剧里剧外,都是如此。
原著中萧规只是为了泄愤,抓皇帝,劫走,让他当着天下万民丢人。
作为恐怖分子,写成这样也足够了。毕竟只是个生活不如意的陇右老兵嘛。
但编剧来了个神改编。
大吉酒肆中,张小敬再度化身政治教员,现身讲道理,长安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唐玄宗也化身爱民如子好皇帝,现场施救受伤群众。并承诺把天下交给贤人。
萧规被说服,当场反转,于枪林箭雨之中,不惜自己被射伤,把皇帝救了出来。
虽说这个弯转的有点急,但合情合理。萧规来长安,不就是为了让皇帝长记性,让大唐变得更好嘛。玄宗如此说如此做,给了萧规完美答复。
看片,更要懂得品片。
一个急弯,转出了人性的深度,也转出了剧情的复杂度。
这,既考验演员的功力,又考验编辑的水平,更考验观剧者的眼力。
三、张小敬淡化:从主角沦为配角,剧情所需or人性比照?
张小敬的角色变化,从严格意义上算不得改编。
但是演着演着大家会发现,张小敬还特么是主角吗?
的确,随着剧情深度展开,林九郎、何执正、郭利士、太子,甚或是甘守诚、崔器、檀棋、程参这些人,都能从主角身上掠走一部分注意力。
原著中不存在这一问题。
张小敬是推动情节展开的关键人物。缺了他,就如同汽车没了轮子,当场就得趴窝。
但剧版相差悬远。
除了张小敬查案的主线,尚有几条非常重要的支线并行展开,并且与张小敬的相比毫不逊色:
何执正的支线,打造的是含辛茹苦、力挽江山、怒君昏懒的忠臣剧情;
林九郎的支线,打造的是相府密谋、背地使坏、欺天换日的奸相剧情;
郭利士的支线,打造的是身居九重、回护正人、心机深邃的正派剧情。
随便哪条支线,都可以再深挖三尺,而且保证剧情不注水。
然而剧本都是点到为止,只露一斑。
像四方为何称林九郎为阿郎、大冬天还热的扇扇子的温室、林九郎剧初召见的几大将军都是何人、姚汝能与林九郎到底是怎么勾结上的,这些剧情都没有展开说,凭你怎么猜测。
懂历史的,能据此还原出奸相李林甫的历史原貌。
不懂历史的,也可有推断出无限丰富的案件可能。
含而不露,欲言又止。
有这么好看的、耐得住推敲又不失精彩的支线剧情,难免张小敬的主角光环会减弱。
然而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赞一句主演雷佳音的水平。
也亏得是他,在韩童生(饰何执正)、尹铸胜(饰林九郎)、吕凉(饰郭利士)等一众骨灰级演员同台对飙中,能保持住自己的演绎特色,让张小敬的角色没有过分弱化。
而另外一位男主李必,之所以后期全无存在感,就是因为演技太洼,在一众老戏骨的汪洋大海之中溺亡了。
当然,这是后话。
四、Tony哥之乱入:小人物形象再现大唐风尚
剧版小人物形象之多、形象之丰富,是原著小说无法比拟的。诸如,净面铺子的TONY哥,元载的小胖丫头,靖安司的安柱国、庞灵。
安柱国起初胆小怕事,请李必不要继续查案。然而后来,靖安司有事召唤众吏员,安柱国却毫不犹豫地回班。
面对老婆的责问,如果这位安同志正气凛然地说,是责任,让我回去的。
固然,没点责任心做不到这个。但若这么直白地表演,那将是一个大写的“假”。
安同志出口的却是:我如果不干出点成绩,怎么配得上你!
看得有历史君当场泪目!
真实的人性,自然的话语,巧妙的解答。虽然语言上看不出一点华丽,却瞬间击中万千男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特么就是这样想的。
把生活的真实演出来,人物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TONY哥的表演,更是一度令人误会,这个话这么多的剃头小哥,是不是后面的剧情有什么重要戏份。
从与曹破延的对话,到对女儿的宠爱,再到大吉酒肆前的一顿大骂。
活生生展现出一个开元盛世下,长安市民应有的心态。
国家富有,人民小康,生活舒适,充满乐观。
赶上上元灯节,无论如何也要去凑一凑热闹,大唐盛景,人人有份嘛。
一派生民烟火之气,硬生生在一个小物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剧至结尾之时,TONy哥再度出现,把长安市民这个维度捡回来,最终中箭身亡,似乎喻示着大唐盛世的不吉。
这条支线虽然简短,却也有头有尾,有深有浅,演绎的相当到位。
在细小处做文章,正是好剧成其为好剧的必要因素。
五、李必之弱化:从狠辣干臣变身清新小受
说完了好处,也得谈谈不足吧。 毕竟事物都是两面性的。
易烊千玺的李必,应该是剧版众多人物中唯一弱于原著的。
原著的李泌,虽然年轻,但性格却十分坚毅果决。
贺知章干扰张小敬查案,李泌果断告知焦遂之死,把贺知章气走。
这就是原著的李泌,为达目的不惜代价,包括牺牲贺知章。说白了,这是狼性,狠起来叫人害怕的狼性。
人物设计也非易烊演绎的柔弱白净,而是集帅气、文气、英气于一身,特别是英气尤为突出的智囊、统帅式人物。
易烊很明显没有把握住重点。
细声细气式的说话,傲娇不到点子上的风格,关键时刻的妇人之仁,遇到挫折时的怯懦。
以及该爆发时爆不出来,该含蓄时又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
都大大消减了双主角之一的重要性。以至于到后半部分,李必对于剧情的推动已经完全没有作用。而是一再被各种配解按在地上摩擦。
特别是在右相府与林九郎对戏,气场上完全落于下风,活像老前辈在教育年轻后生,小子,你胎毛未尽,还是回家吃奶去吧。
而原著中,李泌可是一个眼神就吓得李林甫倒退三步的狠角色。
演成这样,真有点暴殄天物。
然而无论如何,易烊的表演,也算有了新的尝试。对于新人,还有多包容,希望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