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因心脏病猝死,而12月至1月更是心梗、心绞痛的爆发期。生活中有一些“黑暗时刻”,稍不留神,心脏就可能瞬间崩溃。心脏最脆弱的8个瞬间,做这些事一定要悠着点。
冬季气温低,室内外温差较大,这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大,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可怕的是,冠脉痉挛会使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更加狭窄,甚至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发心绞痛甚至心梗。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就上升7%。
防寒是预防心血管意外的重要措施: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在暴怒后的2小时内,心脏病发作或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会增加近5倍,中风风险增加近4倍,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也会增加。
对爱生气和已经存在心脏疾病的人来说,发病风险在大冷天生气,心脏会面临“寒冷+生气”的双重考验。
管好情绪,对预防心血管事件非常重要:
排便用力过大,容易引起腹压升高,血压随之升高,同时心率加快,心肌因此容易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甚至发展为心想。有些人大便时还常用力屏气,可导致大血管出现夹层动脉猫或破裂,同样有生命危险。
避免过度用力:
有人认为,偶尔吃多一次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美国注册营养师念尼弗·麦克丹尼认为,即使一顿导饮品食就会让心脏负荷过重。吃得太多,会让消化系统占用太多资源,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尽量每餐吃七八分饱,心脏病患者尤其应注意。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
运动能强身健体,但运动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心源性猝死是运动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心肌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心肌肥厚等,刺激因素还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等。也就是说,运动性猝死并非平白无故的发生,而是心脏自身的器质性缺陷受到刺激而诱发。
运动猝死不分年龄,人人都应时刻保持敬畏,想在运动过程中远离危险,要做好以下几点:
中国的酒文化盛行,总觉得喝点酒能拉近关系、活跃气氛,殊不知几杯酒下肚,危险已经逼近。
酒精不仅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压等,还可能诱发心梗、脑梗、房颤、心衰、脑血管破裂等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另外,饮酒者胃内存有大量食物,呕吐时易进入气道,导致窒息或诱发吸入性肺炎,也可刺激气管,通过迷走神经反射,造成反射性心脏停跳。大量研究表明,饮酒没有所谓的“安全值”,只要喝了就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滴酒不沾。
不得不喝时,以下几招可帮你降低酒精伤害:
夏季及室内温度过高时,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血液集中于体表血管,会导致心脏、大脑血液供应量相对不足。加上昼夜温差大或空调温度较低,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控制温差,避免忽冷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