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四十六场),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省商务厅副厅长张曙明,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雪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问题。
陈广胜就现在到公共场所是否安全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能否介绍一下浙江目前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前段时间,不少地方陆续有发现,让大家感到这是疫情防控很大的风险点,请问现在到公共场所安全吗?
目前,浙江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42例。其中,境外输入27例,具体为:意大利9例、英国8例、西班牙5例、美国2例,瑞士、韩国、布基纳法索各1例;外省输入9例,具体为:武汉5例、孝感2例、襄樊1例、深圳1例;本地6例,具体为:杭州3例,嘉兴、金华、台州各1例。除台州1例外,本地其他5例都是3月份之前发现的,他们检测均已呈阴性并出院,但仍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还特别需要说明,4月11日以来的10例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都是浙江通过大规模排查主动发现的。
对无症状感染者防控,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要求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各地一旦发现,必须第一时间通过监测信息系统直报,并及时向社会发布。我们不以“零报告”为追求目标,不仅如此,对经主动排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地方,还给予激励措施。像台州市通过对以前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判定的密切接触者开展核酸检测,发现1例无症状感染者,省里在精密智控指数评价方面便给予加分。
无症状感染者连自己都不知道,不主动查,是发现不了的。所以,并不因为浙江多发现了几起,会显得不安全;相反,多发现一起,就处理了一起隐患。自4月8日至5月7日,浙江已有116.9万人接受政府组织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健康检测,总计发现10例无症状感染者,占比为0.086‱;假如算上医院常规检测和全社会自行检测的数量,比例更要显著降低。可以说,这个比例已成十倍以上低于许多事故性概率。尤其是浙江对所有医疗机构67万余名工作人员,以及每天所有发热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进行核酸和抗体检测,至今未出现阳性情形,表明浙江这潭水是比较清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现在到公共场所,只要注重个人防护,应该是安全的。在人员较多的地方,当严格落实“健康码”准入等管理机制,自己再佩戴口罩,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
当然,风险系数再小,仍然应保持警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保持警惕应是大家的心理常态,但我们也要适时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由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并非短时间就能画句号,每个人都将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所以,只要措施得当、管控到位,即使发现一两例无症状感染者,也无需谈虎色变。只要浙江继续织牢精密智控网,坚持好一整套防控的有效机制,公共场所的总体安全是有保障的。
浙江高校近期正在陆续开学,同学们也先后返校。据了解“五一”假期后将有85万大学生返校,请问是否会造成聚集性开学?对高校开学复课的防疫工作,浙江采取了哪些措施?
浙江在校大学生有116.7万人,其中省内生源约占70%。从4月26日开始,浙江高校就组织学生分批、错峰返校。截至“五一”假期结束,已有10万左右大学生报到。因此,假期后确有85万人左右将返校,但并非集中一个地方,也并非在一两天报到,而是分散在11个市的上百所高校,且在5月6日至16日之间陆续返校。即使是全省高校最密集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在本周每天实际返校的人数也控制在2万人左右,若按几个学校分别算,人数并不多。从近两天报到的情况看,无论交通状况、进校人流等都比较正常有序,均按计划进行中。
大家对防聚集的关切在情理之中,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开学,确实需要将各方面措施都抓到位。相比中小学开学,高校更具复杂性。一方面,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且大学生上课座位不固定,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容易确定最小单元;另一方面,学生活动范围较广,与社会有更多接触交流,难以完全实行封闭式管理,就更需因校制宜。
对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浙江高度重视,在总结吸收中小学开学复课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
- 压实高校疫情防控安全责任。 对高校开学条件按属地管理要求,进行逐一核验确认,不具备的不开学。这既压实学校的主体责任,也压实属地的监管责任。省里工作专班则抓好统筹和检查指导,确保责任链环环相扣。
- 加强人员健康管理。 对所有师生的健康状况每日进行排摸跟踪,对来自重点地区的师生全面开展核酸检测,做到“未经检测不进校,检测不合格不进校”。
- 创新精密智控手段。 浙江全面推行“健康码+测体温”校园准入,还结合高校的特点,探索“校园码”“座位码”等数字化管理机制,尤其是在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室内实行扫码入座,实现人员轨迹精准可溯。
-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每个学校都有应急预案,由各地会同高校配备医务力量,对校内身体状况出现异常的及时予以处置。此外,允许暂时无法返校的学生请假,并提供相应的远程教学辅导。
在此还要强调,高校防疫人人有责。对所有大学生、研究生来说,离开家门进入校门,尤需增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申报意识。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按规程及时问诊就医,并配合必要的健康观察措施。总之,对校园疫情防控,绝不能有侥幸心理,必须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风险降到最低。
“五一”假期过后,气温将逐步升高,大家对疫情期间办公楼、公共场所等能否开中央空调,或者如何启用中央空调问题比较关心,请问浙江有没有统一规范?
夏天开中央空调,看似挺具体的一件小事,对天气炎热的南方来说,却与大家工作、生活紧密相联,因而也是关乎经济社会秩序的一件大事。省级相关部门牵头作专题研究,并经专家组评估,已制定疫情应急响应期间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使用指引
集中空调系统分无回风、有回风两种。对无回风的空调系统,启用前应进行清洗、消毒,确保新风来源清洁。对有回风的空调系统应更新或加装新风系统,假如无法改造,启用则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如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相对稳定,近14天内未出现异常症状及“健康码”红码。指引还有其他具体的技术性规定。
由于公共场所流动人员较多,在使用集中空调的时候必须加强配套管理。对公共场所进出人员,应做到“健康码”亮码通行,并要求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发现相关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应立即停止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后续应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并经卫生学评价合格,方可重新启用。
对集中空调的使用规范,各地还可以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细则。由于浙江气候原因,很难做到夏天都不开空调,但应严格按疫情防控的规范要求开,希望相关单位执行到位,使大家享有清凉又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