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的一切与自己相关,不应该有任何的秘密。甚至于有些家长的控制意识会很强烈,孩子稍微反驳一下,便会得到责备与打骂。
这种现象当然是不好的,即便是再亲密的人之间,均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家长跟孩子之间也是如此,不应该事无巨细地探究。
苏女士(化名)是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刚上初中的儿子一起生活,看起来相处的还不错。但是,苏女士在闺蜜的面前,还是透露了母子之间的矛盾。
原来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儿子一直在偷偷写日记,要知道原本他是会拿给妈妈看的,有了锁在抽屉里面的举动之后,苏女士感觉儿子在逃避自己的关心。
于是,趁着孩子上补习班还没有回来的时候,苏女士隔三差五会拿出偷配到的钥匙,查看儿子的日记。然而有一天,儿子回来拿漏掉的资料时,正巧看到苏女士偷看日记的行为。
“你怎么可以偷看我的日记”,面对儿子的责问,苏女士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认为自己作为妈妈关心孩子并不是一件错事。而没有得到母亲道歉的儿子,选择用沉默应对,并且日记也不再写了。
听完苏女士的“烦恼”之后,闺蜜进行了劝解,让她对自己的儿子放心一些,说自己也是看着这个小伙子长大的,还是蛮懂事的,苏女士作为家长应当与孩子有适度的距离,别随意去探究他的隐私。
实际上,苏女士的例子并不是特别的,而是属于普遍现象,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还没有长大,处于被保护的状态。这些放不开手的家长,在破坏孩子隐私的时候,总是会说“我是孩子的妈妈(爸爸),怎么会伤害了呢?”
可是,家人之间就没有隐私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无论是怎样的关系,均应该把持一定的距离,家长不想让孩子与自己有隔阂,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否则很有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1、激化亲子矛盾
随着孩子的成长,与家人之间必然会有距离感产生,这是很难消除的一种“成长痕迹”。尤其是步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会更为强化,家长如果在这个时候触碰到“雷区”,容易激化亲子矛盾,令孩子从内心深处抵触与父母的交流、接触,双方对紧张关系都会感到痛苦。
2、变得自暴自弃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日记、信件等等,面对爸爸妈妈不应该有“隐私”的权利,却没有换位思考成年人会有自己的小秘密,为何孩子就不能有?当父母越过了孩子的“隐私界限”,还跟其他人分享,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难堪。这种情况不加以抑制,有可能会让孩子的羞耻心渐渐消失,甚至会自暴自弃。
3、产生反抗情绪
有很多孩子在隐私被父母偷看之后,想到的不是去解决这一问题,而是采取反抗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唱反调”家长越是让做什么,孩子就越不做什么,认为这样能争一口气。比如一些成绩很好的孩子,会选择放弃学习,让成绩一落千丈,导致老师会找家长处理。
相信每一位对孩子负责任的家长,均不希望看到孩子颓废,或者是自我放弃的样子。那么,该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与孩子保持良好的相处关系呢?
1、能与孩子有效沟通
其实很多家长之所以会偷看孩子日记,或者是偷听孩子讲电话,主要原因是双方缺少交流,导致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安置自己的“关心”。针对这样的状况,最好不要在表面上采取冷漠处理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
同时,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比如在进入孩子房间的时候,先敲一敲门,问问看现在适不适合进去。这样的接触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很在乎,也没有超越隐私界限的危机感,久而久之有了什么想法之后,不会排斥跟父母交流。
2、给出适当的空间
面对孩子的时候,爱操心的家长事事都想亲力亲为,还会暗自分析孩子的内心。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得到孩子的欢心,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性格的变化是难以琢磨的,家长要做好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行灌输自己的想法。
像苏女士偷看日记这样的行为,在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面前,如同动物世界里面的“抢地盘”一样,不占据道德依据。爸爸妈妈们应当学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毕竟孩子以后也会长大成人,有更多属于自己的事情。
之所以没有尊重孩子的隐私,是因为有些父母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且这种观念被认为是“关心”,从未想过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如果是与孩子在隐私上,存在矛盾的家长,现在知道要如何解决,或者是有其它的解决方法,也可以分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