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营城畔杨家将

2019-09-19     河北综合广播

点击标题下“河北综合广播”可快速关注

百集大型系列报道

《行走长城》

第五十四篇

《马营城畔杨家将

北宋“杨家将”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在张家口赤城县附近,一位杨家将的后人杨洪家族戍守长城的传说也流传了几百年。

由赤城向南八公里有一座山,青松翠柏郁郁苍苍。这座山就是寨顶山,寨顶山对面有一座岭叫凤凰岭。白河水从两山之间涓涓流淌。翠山秀水之间,有一片肃穆庄严的古墓,当地人称杨家坟。这里埋葬着明代宿将杨洪兄弟及其生母施氏等人的灵柩。

记者采访李沐心 宋肖肖 摄

杨洪出身于将门世家,其远祖是北宋名将杨业,世代多为朝廷倚重的战将,被称为瀛西杨家将,张家口赤城县博物馆馆长李沐心:

他在赤城守边一共守了四十多年,为什么称他为瀛西杨家将,杨洪的父亲杨景祖籍是天津武清一带,过去叫瀛西,但是从他们的族谱上可见,这个杨洪就是我们所说的宋代杨家将的后裔,在历史上是一脉忠诚。

记者采访孙登海 宋肖肖 摄

通往马营的道路 宋肖肖 摄

张家口赤城县古文化观赏馆馆长孙登海对当地军堡历史研究多年,他介绍说,马营城就是由杨洪修建的。据《赤城县志》记载:马营城筑于明宣德七年,堡城周长六里五十步,高三丈五尺:

由杨洪负责建的,明初叫西猫儿峪,宣德七年建城以后,这个地方就是给明军养军马的,因为这个地方有500百多顷的草场资源,草场比较丰富,给明朝养马比较有名气,所以叫马营。

此时杨洪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征战、驻守已有二十多年,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防御形势十分熟悉,朝廷对其战绩多有奏闻,就命杨洪在这里筑城并驻守。

马营城堡遗留下的城墙 宋肖肖 摄

在杨洪一生七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在赤城、马营、独石、宣化、怀来一带征战、镇守、屯垦、开拓就有整整四十多个春秋,赤城一带的山水草木,城堡烽台,无不留有他的足迹。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名武将,戍边期间,杨洪重文兴学,先后创建了开平卫学,云州、马营社学,使当地百姓和戍边将士学习文化。

马营城堡遗留下的城墙 宋肖肖 摄

马营城堡遗留下的城墙 宋肖肖 摄

杨洪还在当地修建了许多庙宇,马营的寺庙众多,被誉为塞外“庙都”,当地还有一段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据传,杨洪屡建战功,引起朝中一个奸臣的不满,假传圣旨,说英宗皇帝要巡幸马营,命杨洪速建行宫。杨洪领旨后不敢怠慢,昼夜施工修筑宫殿、楼台。快竣工时,奸臣于金殿奏本,诬告杨洪蓄意谋反。英宗皇帝信以为真即派人查问此事。消息传到马营,急坏了正在督工建造的杨洪。情急之下有人献计,速将宫殿略加改造为寺庙,并用荞面捏造神像即刻彩绘。杨洪采纳此言,这才免遭劫难。钦差走后,城中猎狗闻到荞面香味,纷纷跑来啃食,由此留下了这样一句歇后语“马营的佛爷——狗吃了”。由此传说也可以想见当时朝廷对边关守将颇多猜忌。

残存的马营城墙西南角 明晓东 提供

残存的马营北城墙 明晓东 提供

自永乐初至正统末年,杨洪守边四十余年,并以敢战、善战声震南北,草原上的对手都十分惧怕他,称其为“杨王”。但是一件历史有名的事件,土木堡之变中,杨洪的表现引起了后世的争议,正统十三年秋,杨洪受命挂镇朔将军印镇守宣府,赤城县博物馆馆长李沐心:

杨洪在宣府做总兵官的时候,正好发生了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当时蒙古人押着英宗皇帝,想通过英宗皇帝做这个敲门砖,诈开宣府城门,但是杨洪跟守城的兵说了没有皇帝的手令谁来也不开,瓦剌兵一看肯定进不了宣府城,带着英宗回到了草原漠北。

马营城堡 明晓东 提供

当时杨洪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土木堡之变前,在宣府镇辖下,守备马营的正是杨洪之子杨俊,赤城县古文化观赏馆馆长孙登海:

守不住,抵抗不住,杨俊早早的就带上妻儿家眷弃城而逃了,他一走,赤城的守备,怀来的守备,延庆的守备都逃向了京城了,就把宣府北路八城丢了没人管了。

马营界墙长城 明晓东 提供

杨俊弃马营不战而逃,使整个宣府上北路全部丢失,宣府以东的居庸关外已无防御,但八城沦陷消息,并没有及时送到英宗手中,这不能不说与杨洪有关,杨洪或者想收回失地后再上报朝廷,史无定论,但造成的结果改变了历史。

孙登海:英宗御驾亲征走到宣府,居庸关以西、宣府以东,没有一座城属于明朝都被瓦剌5万大军占领了,所以说英宗返回的时候,无论走哪条路,失败基础已经打定了。

马营西长城 明晓东 提供

纵观杨洪一生,镇守边疆四十余年,威震边关,被誉为第一良将。在国难当头的历史关头,以社稷为重没有开门迎纳被俘的皇帝,却也因儿子弃城而逃受到人们的质疑,这就是萦绕在长城上的历史,留待后人评判。

记者 | 王智博 马艳婷 宋肖肖 张家口台安永越

编辑 | 李璐

等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9fPS20BJleJMoPMc2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