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大家都“憋”疯了吧,现在宅在家里是最好的选择了,大家乐观一些吧。昨日一位网友的话把我乐坏了,终于知道狗为啥爱拆家了,我这几天都想拆!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想法?
接着分享我的泉州之旅。在泉州旅行,蟳埔村很值得一去,这里有鲟埔女独特的头饰服饰和习俗文化,有难得一见造型又美的的蚵壳厝,当然,还有这里的特色美食。
从钟楼的住处坐1路公交车到格林公司站下车,步行可达蟳埔村口。蟳埔村位于泉州内晋江出海口的鹧鸪山下,地处晋江入海口——泉州湾北侧。宋元时期,这里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清康熙年间在此设置鹧鸪巡检司。
蟳埔路上的小市场,头戴“头上花园”的“簪花围的鲟埔女,正在熟练地剥着海蛎子的壳。蟳埔村的名字由来就不一般。蟳埔村(现为蟳埔社区),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蟳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蟳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蟳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没想到这里也有跟团游的游客光临。不知何时起,一看到导游的小旗子,就感到紧张。每当这时候,心里就默念着“半小时以后集合,过时不候”,游玩的兴致大减。其实,蟳埔村大可不必跟团游,交通很方便,景区免费而且设施完善,并没有什么难度。
我是按着一整天来逛的,进入蟳埔村后,就留意着吃饭的地方。蟳埔村有一条主街——蟳埔路,村口处有几家饭店,可以海鲜加工。但我对大门面的饭店有点抵触,更喜欢一些特色小店,更有味道,更接地气。这不,这里就有一家小店。
不加装饰的苍蝇馆子,很多人会担心它的卫生,但这里显然更合我的口味。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的小馆子了。这样的馆子有共同的特点,就餐环境简陋,没有过多装饰,甚至有些“脏乱差”。但就是这样的小馆子是做街坊生意的,一般都是老店,擅长“古早味”,这里才是每到一地的最佳体验。
小店柜台前,醒目地写着“海蛎煎”,看来是这里的第一大特色,最受欢迎的吧。蚵仔煎是一道常见的家常菜,起源于福建泉州,是福建沿海、台湾省和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小吃之一。曾入选福建省十大名菜。
我们开始点菜,除了店里特色海蛎煎以外,再来一碗牛肉汤,两碗咸饭。
点餐后就去厨房观摩海蛎煎的做法。这里的海蛎煎烹制,并没有用常见的平底煎锅,而是更实惠的大勺,做法差不多,葱切片和海蛎、干淀粉、精盐、酱油拌匀成浆。平锅置小火上,油烧八成热时将海蛎浆下锅两面煎,上面打上几个鸡蛋再摊平再煎另一面。
餐位都在小店厨房的隔壁,几平方米的地方,三张小桌子,今天客人还不少,基本是三三两两的游人,间或有街坊买份海蛎煎打包带走。小店显然是缺乏接待众多食客的经验,一时间手忙家乱的,上菜也经常“张冠李戴”,有点混乱。我倒是挺喜欢这样的氛围,锅碗瓢盆,嘈杂喧闹,很有烟火气。
我的菜上齐了,简单而有风味的简餐、
海蛎煎的起源,被演绎成了有趣的故事。民间传闻,公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泉州南安人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海蛎小而肥嫩,原汁原味、鲜美可口,这一大份30元,可算实在?
在泉州,不经意间爱上咸饭。泉州咸饭是福建泉州地区传统名点,据说还在《舌尖上的中国》亮过相。虽然咸饭中配制的食材种类名目繁多,但最基本的几样,如干发香菇和胡萝卜必不可少,其他的食材则选用时令蔬菜。
来蟳埔村,不尝尝海蛎煎和咸饭,岂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