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毒咖啡”的失控轨迹

2019-10-25   法律与生活

特约记者/彭博

湖南省慈利县警方侦破了一起“毒咖啡”案件。这些有毒有害的食品披着正规的外衣生产销售,闯过了监管的层层关卡流入市场。记者的深入调查勾勒出有毒有害食品的失控轨迹。

获得高人指导,炮制咖啡产品

2019年3月,湖南省慈利县警方破获了一起涉及“同乐玛卡脑”咖啡的大案。那天,湖南省张家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来到一家药店例行检查。当时,产品海报上的字体颜色醒目,撰写的宣传功效十分诱人——纯绿色功能性食品、补肾壮阳、提高免疫力、美容养颜……但海报上并没有说明这是一款什么产品。出于职业敏感,执法人员的心里存有怀疑。

几天后,该产品的检测结果出来了。稽查支队在对这款咖啡进行有毒有害物质检验时发现,该产品中含有“他达拉非”成分。“他达拉非”是一种化学药品,主要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市场上大多以处方药的形式流通。由于它有严格的使用禁忌,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它。

张家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支队支队长官庆告诉记者,每公斤“同乐玛卡脑”咖啡中含有2000毫克“他达拉非”,而正常人的用量每天不超过20毫克。显然,这一行政违法行为已经升级为涉嫌刑事犯罪。张家界市慈利县公安局接手案件,立即侦查。这款“毒咖啡”是由谁炮制的?又是如何流入市场堂而皇之地摆到药房的货架上的呢?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药店销售的“同乐玛卡脑”咖啡是从深圳同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乐公司)进的货。2018年7月9日,慈利警方赶到位于深圳的该公司办公地点,对该公司相关人员进行控制,同时查获1000多盒库存的“同乐玛卡脑”咖啡。经检查,这些咖啡中同样含有“他达拉非”成分。

汪某,30岁,安徽人,深圳同乐公司总经理。他说,从2011年开始他在深圳做五金电器生意。后来,因为生意不景气,他和姐夫陈某辉一起转行成立了同乐公司,销售“同乐玛卡脑”咖啡。

从五金到食品的跨度如此之大,只因他们偶然认识了一位所谓清华大学博士的“李教授”。

汪某说,他做过简单的市场调查,发现近年来男性保健品的销量逐年增加,市场前景可观。自称清华大学高人、博士的“李教授”专门针对这个市场研发热销产品。很快,汪某和陈某辉一起见到“李教授”。

“李教授”名叫李某,时年70岁,广西梧州人。在同乐公司的网页上,李某被称为“同乐玛卡脑”咖啡研发总监。但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退休电工。当时,虽然汪某对李某的第一印象不好,但为了赚钱,他们还是开始了合作。

李某说,按照汪某的要求,他们在网上查找增强男性性功能的方法。最终,李某为同乐公司量身打造的这款咖啡,原料为咖啡粉、少量中药以及“他达拉非”。按照李某的说法,原料不复杂,制作过程更是简单粗暴。他研发的新品首先由股东和朋友们亲自试喝,然后在微信群里交流心得,他再根据反馈,调整“他达拉非”的添加剂量。

“同乐玛卡脑”咖啡总共添加了4次“他达拉非”后,才最终确定了比例并形成配方。当时,公司有位股东60多岁,失去了性功能。在他们第四次调整“他达拉非”的剂量后,这位股东有了性功能。于是,他们开始按照这个配方进行生产。就这样,一款用来赚钱的“毒咖啡”诞生了。

找到“窍门”,拿到 “护身符”

当消费者在正规的大药房看到了这款包装精美、宣传广告诱人的咖啡时,一定想不到它的制作过程如此荒诞,更想象不到在其中加入了有毒有害的“他达拉非”。

那么,这款“毒咖啡”是如何进入生产线流入市场,并层层过关一路通行的呢?

李某为“同乐玛卡脑”咖啡寻找的生产厂家是广西梧州某保健饮料厂。钟某是该饮料厂的负责人。2015年年底,李某找到钟某,希望他为自己研发的咖啡进行贴牌加工。

就这样,两人开始合作。李某提供原料,钟某的工厂将原料进行简单混合、烘干、搅拌后,装入由李某提供的小包装袋中制成成品。最后,按李某的指示发货给同乐公司。这样一个流程的背后,是李某的三无产品进入了正规工厂,出厂时已经披上貌似合法的外衣。

按照规定,生产厂家需要将产品送到正规机构检验后才能拿到产品检验合格报告。通过有毒有害物质并不是一个常规检验项目这一“窍门”,“同乐玛卡脑”咖啡从广西梧州市某检测公司获得了产品合格的检验报告。就这样,“同乐玛卡脑”咖啡带着产品合格证顺利出厂。

接下来,同乐公司开始通过线上微信群、小程序、线下开专营店等多种渠道进行销售,目的是要在全国各地展开营销合作,进军各大药店和超市。

李某从生产厂家获得的各类资质证明不仅给同乐公司壮了胆,也的确让这款“毒咖啡”游走市场时畅通无阻。本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各类资质许可证明,却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后成为“毒咖啡”的“护身符”。

在三年的“同乐玛卡脑”咖啡经营中,同乐公司曾几次被监管执法部门发现漏洞:2016年年底,曾因销售方式涉嫌传销被湖南祁阳县食药监部门行政处罚;2017年,因包装问题分别被深圳市龙岗食药监部门、工商部门行政处罚。

在李某看来,行政处罚不是问题,交了罚款就没事了,他们“罚得起、摆得平”。关键问题是“他达拉非”。

非法添加的“他达拉非”是李某从武汉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祝某手中通过微信联系方式购买的。截至祝某被捕时,他已经非法销售“他达拉非”原料药近百公斤。这些原料药分别流向11家食品销售企业。祝某手中的“他达拉非”原料药并非自己生产的,而是从位于江苏徐州市铜山镇的一个非法生产窝点购得。仅2018年1月至10月间,这个非法窝点就生产、销售“他达拉非”原料药3400公斤。

截至2019年6月,慈利警方的侦破成果已扩大至涉案企业20家、查获各类含有“他达拉非”有害有毒食品200余万份,涉案金额上亿元。

专家说法

(说法专家 邓利强【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

建设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整合国家工商管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质量检验检疫部门,组合成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这样,就解决了过去多部门执法、多头执法产生的监管空白。执法部门也应该加强普法力度。《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不得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这种功效。如果一种食品被宣传有某项功效,那么,消费者应该意识到它有可能违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该抽查这种不合格信息,然后及时向社会公布,促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