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位于湖南省北部,居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滨。湘阴历史源远流长,夏代,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成王分封诸侯,湘阴地属楚国。文王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县境为罗子国地;秦始皇废封、行郡县,改罗子国为罗县,隶长沙郡。湘阴还是湖湘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让湘阴美食深深地打下了传统的印记。
荷塘双秀
从荷塘里刚打捞出的白鳊鱼与藕,挂满透亮的水珠。只要去皮或骨剁碎,加入姜葱末、盐、蛋清调味,搅匀揉成鱼丸、藕丸。多彩的亭台水榭,清透的琼脂池塘,水中鱼虾游来游去。世间情动,秀色可餐。
湘阴全鱼宴
说起湘菜,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辣”。然而对湘阴美食来说,“鲜”也是一大特色。湘阴县位于湘江之北、洞庭之首,因湘、资、沅、汨四水汇聚于南洞庭湖滨而成为“湖南第一水乡”,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湘阴厨师因地取材,根据每种鱼不同的特质,研究出了“全鱼宴”。
左宗棠鸡
来自湖南湘阴的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在湘阴樟树镇的故居“柳庄”中前后共度过人生的18个年头。“鱼子桃花饭,韭菜辣椒香。白黄瓜煮笔杆鳝,阳春三月土豆黄。”相传,这是左宗棠居于柳庄时一年四季最喜食的食物。在左公去世近百年后,有一名叫彭长贵的湘籍厨师将辣椒炒鸡改良,为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左宗棠的仰慕,起名“左宗棠鸡”,让湘阴这座与美食结缘的县城多了几分传奇色彩。
炖肠子
炖肠子产自湘阴老县城三井头带小吃摊,具有汤美味靓,柔滑可口的特点,配以香菜为辅料,更添一份鲜美。舌尖上的的中国把美食的文化让人们重新认知,做为湘阴的特产之一炖肠子值得所有爱好美食的朋友们去尝试一下味道。
肉菩萨干面
干面也是备受推崇的三井头夜宵之一。面条无汤汁,直接在煮好的面条上淋上酱汁调料,浇肉丝木耳码子。辣椒油、生抽和醋搅拌在一起,麻辣爽口。还有汁鲜味浓的卤凉菜香干、豆笋、凉薯等开胃。再不济,一碗大火爆炒的猪嘴、牛肚、卤猪肝等香喷喷地上桌,也很刺激食欲。
铁锅土鸡
湘阴三塘的土鸡味醇肥美,和42°的白酒、生抽“亲密接触”,焖到汤汁收干,剥大蒜提鲜。鸡皮表面油亮滑嫩,筷子很难夹稳,咬下去是扑鼻的酱香溢出来。细细一品,还有铁锅的微量元素,在细腻的舌尖激起涟漪。
湘阴古时隶属于岳州,境域内生产的窑瓷也被统称为岳州窑。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手工艺人家谱录述,洋沙湖区域烧窑起于东汉,兴于晋唐,乃至于明清传承不息。其中尤以成熟的青瓷技术在唐代开启湘江流制瓷业的兴盛之门,因此被称之为湖湘窑瓷总源。
"湘阴有个万窑窝,要进城门过窑坡",民谣中的窑坡就是指如今的洋沙湖,这一广泛流传于湘阴的民谣也从侧面验证了历史上洋沙湖区域烧窑业的兴旺发达。无数名师巧匠曾在此辛劳创作,依托洋沙湖码头自古以来通江达海的水运之利,不计其数的精美器具被输往各地,洋沙湖窑之名远播四海。
两汉时期岳州窑烧窑技术日趋成熟,洋沙湖区域窑炉出产的器具更是其中上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技艺迅猛发展,器型与纹饰也更加丰富,乃至隋唐所产青瓷已是领先全国,被“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列为宜茶名瓷,并跻身宜茶青瓷四大名窑之列。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