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你的过度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

2019-06-29     情感心理咨询工作室

全年级第一的孩子高考落榜了,只因为父母的“诅咒”…

(1)

当魏敏给我打来电话,说她儿子没过本科线时,我差点惊掉下巴,接下来是沉默,我不知怎么安慰魏敏。

良久,魏敏哭着说:“我怎么办啊?孩子爸爸大发雷霆,对孩子也各种指责,孩子现在很崩溃,你帮我劝劝他吧!”

可惜,我也无能为力,她儿子根本就不会和我聊天。心里咨询师也只能给有意愿的人提供心理帮助。

魏敏的儿子在市最好的高中,每次考试成绩全校名列前茅,有时候全年级第一,是学校的名人。无论老师、同学、还是我们所有的朋友,都认为他是重点大学的准学生。

可现实很残酷,他就是落榜了!

我心里有句话,但我没敢告诉魏敏:她心想事成了!

咱们来看看,她是如何为自己的心想事成,用内心的“诅咒”,把一个成绩优秀的儿子,变成一个落榜生的。

(2)

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是魏敏两口子的骄傲,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尖子生。

可是,从小,每当孩子兴奋的拿着高分的试卷回家,魏敏都是一盆冷水泼过去:你还有错题,先别高兴!

孩子考上了市最好的高中,一路开挂,高一下学期在全校成绩名列前茅,再加上竞选学生会主席成功,成了学校的名人。

按理说这样的孩子父母除了骄傲,剩下的就是信任和鼓励了,让他飞的更高啊。

这时,魏敏两口子开始担心:学生会主席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孩子这样风头尽胜是不是会骄傲自满?

于是,魏敏和老公就继续采用我们老祖宗经常自以为傲的打压式教育,这个孩子更大的噩梦开始了!

看到孩子作为学生会主席,各种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他们就会唠叨: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因为学生会的事耽误时间,你的学习下降了怎么办?

在这儿有个暗示:你就只能做学习这一件事,同时做几件事,你没有那个能力。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基本都犯过类似的错,没有人例外。

(3)

其实,学生会主席的职务对孩子是一个历练,能锻炼很多能力,这些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如果处理的好,可以和学习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可魏敏和老公没看到这面,也不愿看到。

魏敏的儿子不管不顾,照样把学生会主席的职务做的风生水起。

有些遗憾的是,升入高二时的考试成绩有所下滑。父母像等待在旁的司机猎捕者,突然跳出来对着孩子叨叨:“看,怎么样?我们说你这样不行,你还不听,赶快把学生会主席辞了吧!”

这儿又有个个暗示:看吧,说你不行就是不行。

说句不好听的话,父母虽然是担心孩子的学习,但,这句话里难道没有一点点自己说法应验的沾沾自喜吗?说白了,就是不信任孩子能做好!

当然,这是潜意识的东西,没有自我觉察能力的人很难感觉到。

魏敏的儿子还是辞掉了学生会主席的职务,其实,他已经从心里接受了爸妈的评判:我不行

接下来的学习仿佛是坐过山车,忽高忽低。考的好,魏敏两口子就非常高兴,但最后总不忘加一句:“不能骄傲,你还有那么多错题呢”。

没有人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他考的好,是不是该赞扬一下?考的不好,该如何安慰?

我们往往犯错在于,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那部分。

魏敏两口子专注于孩子缺憾的部分,不转过去看他成功的那部分,那才是孩子需要借鉴的。孩子是“人”不是物,他是自己的主体,不是你用来炫耀的资本。

成绩没考好时,两口子各种着急焦虑,魏敏老公这时往往脸色非常难看,说话各种带刺,但还是有所顾忌,不敢直接打击孩子,就开始宽慰孩子:“没关系,能考什么大学都可以,考个二本也可以,不要只想着走太好大学”

仔细感受一下,这种安慰给孩子什么感受?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 你们认为我不行

孩子这次急了:“你们就不能说些好话吗?”

弄得这两口子莫名其妙,“我们是在安慰你呀,说让你考什么大学都行,就是不想让你有过大的压力”

哪个孩子不想考上好大学?

魏敏的儿子也不例外,他的目标一定是好大学。当考试失利,他需要的不是表面肤浅的安慰,他需要的是身后有个坚强的靠山,能推他一把,信任他是可以的,是有能力克服眼前的困难,达到他理想的目标,他是不想放弃的。

而父母的安慰,挡住了他情绪的出口,再一次感受到了不被信任:不被信任自己是好的,是可以成功的。

这个观念每次像一道小小的划痕留在他的意识中,时间久了,一次次重复划同一个地方,就变成了深深的伤口,不能去碰触。

(4)

魏敏和老公就这样提心吊胆看着儿子升入高三。

高三还挺好,一模成绩考的还不错,按这个成绩来说,考重点一本没问题。可魏敏和老公又开始了以前的对话:“不能骄傲哈,多看看自己错在哪里了,那些才是重点。”

考试过后的查漏补缺是对的,但可以换个说法,传达的意思一样,但孩子的感觉就会不同。比如可以这样说:“儿子,你考的好我们真为你高兴!我们知道你很努力,如果能再查漏补缺,下次你肯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儿子告诉他们:“这次考试数学我有些紧张,刚开始考,我手有些抖,看试卷一片模糊,脑子一片空白,过了好大一会才好”

接下来的学习更加紧张,考试也越来频繁,孩子的成绩还是不稳定,到了后来,就不再告诉爸妈他的成绩。魏敏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满腹委屈,说魏敏的儿子不服管教,但成绩有几次还是很不错的。

回家魏敏就教育儿子要听老师的话,老师都是为你好等等,就是不问儿子为什么不服老师管教,然后逼着儿子去给老师道歉。

给孩子传达的信息:老师就是全对的,你肯定错了,我信任老师,不信任你

我真的挺佩服这孩子,他像不屈的小草,即使头上有块大石头,他还是努力的生长。

他告诉他爸妈:我不喜欢你们的说话方式,我要离开家,我要过好日子!

可惜,魏敏没听懂儿子的呐喊。

高考前,魏敏的焦虑达到顶峰,不止一次念叨:我儿子考不好怎么办?怎么办…

焦虑是会传染的。

他儿子高考前一晚失眠了。

考数学时,他儿子又发生了一模时的情况:手发抖,看试卷一片模糊,脑子一片空白,这次持续的时间更长,平时觉得很简单的题也没了思路。数学考试失利了,平时的成绩一般是140多分(总分150分),这次考了70多分。

接下来,也影响了理综的考试。

高考成绩出来后,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5)

对待孩子的教育,我们感受各有不同,都有很多话要说。

我想说的是,魏敏对儿子的教育模式不是特例,它是我们传统打压教育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往深了说,是家长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没有信心。

把这种不自信投射给孩子,孩子认同了家长,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卢悦老师曾说: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不是你嘴上说什么,而是你潜意识在说什么!

你潜意识的过度担心,其实是对孩子的“诅咒”!

有人会跳起来反驳:你这是胡说八道,哪有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还真有人不愿意!

你的愿意也是浮于表面,但内心每每有不好的画面出现,看似对孩子的担心,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这个不信任就是告诉孩子:你不行!

孩子会接受到你的信号,然后帮你达成你的意愿,真的变得越来越不行。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能真正意识到这点并设法去成长改变的家长,你的孩子是幸运的。

(6)

香港歌手陈美龄,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大学。她教育孩子的方式绝不是打压教育,而是快乐教育。

她认为,要孩子愉快学习,就是教给孩子不要怕失败,不要怕犯错。还要家长要有无限的耐性、爱心和包容,伴着孩子成长。

她的格言是:不是要赢,是讲快乐!

她在孩子心中播种了快乐、播种了认可和欣赏。在孩子心中种下了美好的种子,即使,人生中的风雨来袭,也能开出美丽的花。

如果你在孩子心中播种了自卑、不信任的种子,即使风调雨顺,也会开出不健康的花朵。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希望我们家长去除心中的“魔咒”,让你的孩子是那个“一生被童年治愈”的幸运儿。

您想了解更多的教育方面的心理知识,请点赞,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f3DK2wBmyVoG_1Z9w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