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
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这就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规定的初心和使命,他自己也完完全全是这样去实践的。
为信仰终身追求、初心不改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为全人类谋幸福、为每个劳动者能够自由发展并结成自由人联合体而不懈奋斗,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确定的初心。
这份初心的内涵清晰地写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初就是通过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确立起来的。
从毛泽东一生的理论学习、思考和实践探索来看,凡遇重大问题和思想疑难,他都要反复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从中找智慧、找思路、找方法;说到底,就是不断坚定初心、增强信仰的力量。
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对《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爱不释手,并不断要求党内加强学习,特别提醒:“党的高级干部,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挤时间,读一些马、列的书,区别真假马列主义。”
他还风趣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直到去世,在毛泽东卧室床边还摆放着他经常阅读的至少三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这恰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与毛泽东一生相伴的事实。他是真学真信真奉行,是一个完全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1963 年9 月,就在毛泽东即将进入70 周岁的时候,他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深刻指出,在我们基本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后,“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他特别提出:“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
毛泽东思考的基点和核心,就是为了使社会主义的中国更加强大,一切工作都要早做准备,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出发考虑问题的深谋远虑。
毛泽东领导制定国家发展长期计划时,首先考虑的是基础工业和战略基地。
1964 年期间,他在研究“三五”计划设想时特别强调,不仅要抓好农业和国防工业这“两个拳头”,还要抓好基础工业这“一个屁股”。
他不断提醒人们: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把一切都准备好,敌人要来也好办;没有准备不行,要有备无患;任何工作,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设想和部署。
毛泽东始终极为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他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就是有关唐山大地震的。
1976 年7 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 级强烈地震,天津、北京等地震感明显。
这时的毛泽东,基本处在昏迷半昏迷状态。他一清醒过来,就关心唐山震情,亲自过目震情报告。
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时,毛泽东放声大哭。身边人员回忆说:“我第一次亲见主席嚎啕大哭。”
8 月18 日,经毛泽东亲自圈阅批准,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
毛泽东是带着祖国还没有完成完全统一、人民还没有真正过上富裕生活、民族还没有实现伟大复兴的遗憾离开人世的。
但他始终相信,这些“一定能够实现”!
来源 |《初心与使命》
点赞本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e-tGGwBmyVoG_1ZiQ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