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季,一起走近大师,品味名家
一年一度的盛夏考试季又来临了,每年的语文考卷都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从《红楼梦》到古诗词,每个字符都闪耀着名家经典的光芒。确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太多名家大师在他们的时代中熠熠生辉。
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将在6月考试季陆续推出品味名家大师系列书摘,欢迎读者朋友们和我们一起走近大师,品味名家,让平凡的日子鲜亮起来。
1981年4月下旬,在成都召开的“杜甫研究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叶先生结识了神交已久的缪钺先生,当时缪先生是杜甫研究学会的会长。两位学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美品质有着相同的感受与挚爱。
缪钺(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以文史兼通享誉学林。
据缪元朗先生(缪钺先生之孙)在《缪钺先生与叶嘉莹教授合作的学术观念基础》中所述:
凡读过《灵谿词说》的人,可能都会知道缪钺、叶嘉莹两位先生合作的缘起。在该书《后记》中,缪先生曾说二人的初次相识是在1981年4月下旬成都草堂所举办的杜甫研究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叶君少时读过我所著的《诗词散论》,深致赞赏;而我于1980年读了在国内新出版的叶君所著《迦陵论词丛稿》,钦佩其中评赏辨析,精邃深微……因为先有这些通过互读彼此著作的了解与倾慕,所以初逢如旧识,相聚数日,交谈甚契,而我们二人论词都推尊王静安先生,尤其有针芥之合”。
1981年叶先生在成都“杜甫研究学会”上发言(右侧为缪钺先生。图片来源:迦陵学舍)
于是,当缪先生提议合作著书,叶先生也欣然同意了。两位古典诗词大家共同撰写了《灵溪词说》和《词学古今谈》两本论词著作,在书中纵论晚唐至晚清的名家词人及各家词论,囊括了论词绝句、词话、词学论文、词体研究、词史论述、词作评赏等各个方面,成为了当代两部不可多得的词学专著。
叶先生曾于《灵溪词说》书成之际,口占一首七绝:
庄惠濠梁俞氏琴,人间难得是知音。
潺湲一脉灵溪水,要共词心证古今。
叶先生一直都称缪钺先生为“缪老”,充满了敬重之意。他们的合作一直持续到1995年缪老病故,长达十四年之久。
叶先生与缪老合作《灵溪词说》年代的合影(图片来源:迦陵学舍)
在此期间,两位学者多有相互赠答诗作。1981年4月,缪老获叶先生所赠《迦陵论词丛稿》,读后极为欣赏,草堂会晤以后,曾经赠诗于叶先生:
相逢倾盖许知音,谭艺清斋意万寻。
锦里草堂朝圣日,京华北斗望乡心。
词方漱玉多英气,志慕班昭托素襟。
一曲骊歌芳草远,凄凉天际又轻阴。
叶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读过缪老的《诗词散论》,对缪老十分敬仰,返回加拿大后便赋诗酬答:
稼轩空仰渊明菊,子美徒尊宋玉师。
千古萧条悲异代,几人知赏得同时?
纵然飘泊今将老,但得瞻依总未迟。
为有风人仪范在,天涯此后足怀思。
缪老接到叶先生从加拿大寄来答诗以后,又赋诗答谢,云:
叶嘉莹教授归温哥华后,寄诗见怀,情词恳挚,甚可感也。赋此答谢
岂是蓬山有夙因?神交卅载遽相亲。
园中嘉卉忘归日,海上沧波思远人。
敢比南丰期正字,何须后世待扬云?
莫伤流水韶华逝,善保高情日日新。
叶嘉莹教授寄赠其所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赋此报之
离合神光照眼新,婆娑冬树又生春。
能从西哲参微旨,不与雕龙作后尘。
且喜相知濠上语,无劳独赏镜中人。
百年身世千秋业,谁向斯编识苦辛?
王静安《虞美人》词:“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余反用其意。余旧作《诗词散论》,其中独到之见,叶君此书中数数征引而加阐发,故有赏音之感。
初识叶嘉莹教授于成都草堂,倏已半载矣。赋此见怀
一任流光逝,凄迷度夏春。
忽惊秋色好,更忆草堂人。
抗志千秋上,长吟七字新。
少陵怀太白,永契夙心亲。
1981年4月,出席“杜甫研究学会”时叶先生与缪老(中)、金启华教授(右)合影(图片来源:迦陵学舍)
我于1991年2月曾陪叶先生去成都看望缪老,当时成都的天气相当阴冷潮湿,我和叶先生在川大校园内的外宾招待所住了两个晚上,房间没有暖气,即使借来了电暖气机,洗完的内衣和袜子在房间里晾了两天都没干。我们应邀去缪老家吃饭,记得缪老家在川大的一个简易砖楼里,那是我唯一见过缪老的一次。
在离开川大前,我还和叶先生去拜望了《文心雕龙》研究的泰斗杨明照先生,因为杨先生家就住在外宾招待所旁边的一座楼里。那时杨先生已是82岁高龄,但仍每天清晨都在周边快步疾走,面色红润,长髯飘于胸前,一派仙风道骨。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与姑母叶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