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在历史上很多关于“美”的标准是错误的,那些凌驾于健康和生命之上的“美”感,即便在现代看来也依旧让人觉得不适。今天小编就带你来细数一下历史上哪些诡异的“审美”。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人口的激增,肺结核悄悄在欧洲蔓延开来。患有肺结核的病人通常身材纤弱,肌肤苍白且透明,而且由于肺结核患者频繁的低烧,脸和嘴唇都泛着鲜红。这种躯体日渐枯萎直至死亡的病症,却被欧洲人视为美的象征。
于是,女性开始纷纷效仿这种病症,用含有鸦片成分的面膜,用氨水洗脸,甚至用朱砂当做唇釉。更有甚者,会少量的服用砒霜来达到美白的效果。
当然,这些“毒品”所带来的肾脏损伤、脱发、结膜炎等病症,也使得欧洲女性饱受病痛摧残。
在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追求洁白地“笑容”时,日本古代却反其道而行,推崇“一嘴黑牙”的美。古代的日本女人将铁屑和五倍子烧热后浸泡在浓茶或者淘米水中,然后将浸泡的液体放入嘴里涂染牙齿,有时隔数天涂一次,有时一天涂几次。
在《源氏物语》中的描述形容到:女主角紫姬在染牙之后更美了。如果不是染牙,紫姬很有可能会嫁不出去。
这种将牙染黑的“审美”在明治维新后被明令禁止了。现在的日本,只有在艺伎的妆容中才能够一窥“黑牙”的真容。
相信不少喜爱潮流的人都见识过“扩耳洞”,将耳洞扩大,代表着“酷”的品味。而这种“酷”到了非洲,则不仅是应用在耳洞上,他们还应用在了嘴唇上。非洲摩尔西族的女性们会将下颚的牙齿拔掉,然后在下唇开个洞,在唇洞中塞下硕大无比的泥盘。
到了后期,摩尔西的妇女能将下唇撑到比脸还大,有的甚至能够塞下直径近20厘米的唇盘。这种诡异的特征被当地描述成是“美”,而且摩尔西女性下唇能塞下的泥盘越大,得到的聘礼也就越丰厚。
追求美原本是一种自由,但这些诡异的审美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美”并不总是积极的,有时也会充满“病态”。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审美,追求真正的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祭祀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