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府尹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官职。由于辖区较为特殊,也较为重要,它既可以当作地方官职,也可以当作京朝官职。
在清朝前期,顺天府尹只充当一个处处掣肘的虚职的角色,权力受到多方的限制,此时的顺天府尹往往由正担任京官的官员兼任。
而到了清朝中期和后期,更多的地方管理实权划分给了顺天府尹,顺天府尹的职位逐渐由兼职走向了专任,顺天府尹对官员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由在朝野中有一定地位的官员担任。因此,此时的顺天府尹若调任京官,自然会担任与他的地位相符的官职。
清朝人事官职变动频繁,顺天府尹的位子上也常有流入与流出。而曾担任顺天府尹的人往往被调任成为京官,在中枢体系中工作。
为什么顺天府尹会经常被调任京官,又会担当什么样的职位呢?想要探讨这些问题,就要从顺天府的特殊性与府尹的历史、官位、职能等等方面入手。
清朝继承自明朝的府尹制度,设置了府尹作为府中级别最高的长官。府尹多为正四品官,但是由于顺天府为国家政治中心,京城实行旗民分居,多居住满人权贵。因此顺天府府尹比其他府尹等级都高,为正三品官,在今天的制度下官职大概等于北京市市长。
顺天府尹官位之高也能看出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所派遣的官员也都是为皇上信任的得力亲信。既然朝廷对这个官职如此重视,那么为什么顺天府尹在清朝前中期会是一个没有多少实权的虚职呢?
这是因为自明朝起顺天府尹的职权就受到了多方面的分割,原属于府尹的职权被其他机构所占有,而顺天府尹“空有统辖之名,而血脉不贯”。
顺天府府尹的职权一开始由顺天巡抚替代。顺治十八年,朝廷取消了顺天巡抚的官职,让直隶巡抚掌管这一职权。
雍正二年,直隶巡抚也被取消了。在这职权不断转移变化的过程中,顺天府尹的实权是在不断增加的,由原本只有祭祀礼仪之权到掌握地方部分管辖权。
但是顺天府尹仍受直隶总督的管制,还算不上一个拥有较多实权的官职,因此这个时候的顺天府尹多由本就在中枢体系中工作的官员兼任。
兼职的官员如施世纶,任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时兼任了顺天府府尹的官职。雍正时期,皇帝对顺天府尹的人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由中枢大臣兼任顺天府府尹成为了惯例,乾隆时成为定制。
有多个例子可以佐证。著名作品《雍正王朝》中被雍正看重的孙嘉诚的原型为孙嘉淦,他在任期间曾署理工部侍郎事务与任国子监祭酒,同时兼任顺天府尹。
其他不同中枢职位的例子还有史贻直任户部左侍郎兼任顺天府尹,陈良弼任汉军都统兼任顺天府尹,申大成任工部侍郎兼任顺天府尹等等。乾隆设置一个专府大臣兼任顺天府尹的同时,还设置了一人专任,使顺天府形成了两人共治的局面。
自然,专任的官员也很有可能被调任为京官,从兼任的官员的官职能够看出可能被调任的官职。顺天府的官品为正三品,被调任京官的官品自然也不会相差甚远,与官员本身的地位相匹配。
能够由顺天府尹调任至京官一般是升官,因此被调任的官职多为正三品以上。历史上顺天府尹调任为京官的官职有正四品的内阁侍读学士、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正二品的六部御史等等,不仅有文官职位,还有如正一品的汉军都统此类武官职位。
自天津教案一事发生后,直隶总督的权利受到了削弱,制约顺天府尹的势力也因此减弱,顺天府尹的权力进一步扩张,顺天府尹这个位置也更为重要了。
此时顺天府尹常为官员的本职,而在京城的职位才是兼任的官职。如光绪八年,周家媚任顺天府尹而兼任检察院副左都御史。
总而言之,顺天府府尹虽说是地方官,却也与京官联系密切。在中前期常由京官兼任顺天府尹,而兼任制度形成后专职府尹也被容易被调任做京官。而这些官员所任职的京官官职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地位相符,处于较高的地位。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_xy03gB9wjdwRpvqx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