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之前,每年的创作就基本告一段落。10月初托裱拍照,选出13幅做来年的台历,以此告知关心我的朋友,老夫还算康健,将雄赳赳气昂昂地向80岁迈进。
今年的创作起步晚、收官早,勉勉强强完成14幅作品,尚有几幅小构图还未完成,留一点余地到明年再努力吧。
有理想的画家都想求新求变,让自己的艺术水准得以不断地提高,但如何去追求,走的却是不同的路。如周思聪、方增先等先生,在年轻时已取得很大的成功,中年就勇敢地来了次革命性的转身,彻底否定自己,另辟蹊径。现在看来是失败的,至今给人们留下印象的还是成名时的那几幅画作。又如黄胄、刘文西等先生,一辈子就一条道走到黑,一如继往地走自己的路,从年轻到年老都有新作问世,有一个完整的艺术人生。我比较欣赏后者,但我又希望能吸收他们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欣然去做一个改良者。
我认为,当寻找到一条艺术之路后,就一意孤行,咬定青山不松口。但又要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一切有益的艺术养份,壮大和提高自己,在保持自己艺术风格的同时,又能不断地提升和变化。我希望自己的艺术如同浩淼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这也是我多年的坚持和努力。
年轻时在部队,水平不高胆子大,只要部队需要,什么都敢画。40岁以后,就不太满足部队所需的创作使命了,总感到有使不完的热情和创作能力,更是期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艺术个性并能在绘画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迹的真正画家。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思考,决定在工笔画马的主题上找到突破口。工笔鞍马画兴盛于唐,沉败于元,之后六七百年里很难再找到知名的鞍马画派中国画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成功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一次联展、两次个展,得到社会各界和美术界朋友的认同和好评。
第二次个展后,已近古稀,下一步如何创作不得不认真思考。深思熟虑后,决定在不放弃画马优势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一生所学成果,展示在山水、花鸟、人物等艺术实践中的知识和功力,把它们充分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取工笔写意之长、中西绘画之优,力求每幅作品都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于是,继续选取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为绘画题材的创作源泉,以此歌颂社会、美化时代。
准备再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合适的时间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第3次个人画展,向朋友们汇报70岁后的努力和成果,这将是老夫的期望与心愿!
本文配图,系赵文元今年创作的13幅画作。
我与赵先生曾在一个大院工作与生活。我在宣传部,他在文化部下辖的文艺创作室。自1997年文化部撤销并入宣传部始,来往交流渐多。如今又在一幢楼住着,还在同一个党支部享受退休生活。昨天赵先生发了一组新作,并畅谈创作随感,对行将迎来80岁的人生充满热情与希望。
想着他时常电瓶车上来来去去的身影,感悟人生有爱好且特长,比如画画书法,真的多好!这不,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留在历史记忆深处,给人们欣赏回味,有时还会被他人收藏,真好!
故录其所述,与诸君分享之······
黄寅于怀徳堂
作者简介
赵文元,1946年生于江苏镇江,1964年入伍,1969年到1987年先后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历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年、连、宣、漫艺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笔画会理事,江苏炎黄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副主任,江苏文联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原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文艺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3次画展,其中2次是个人画展;还在江苏、广东、安徽、山东等地举办过几十次个人画展。作品多次获得各类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