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考古,对于路县故城,相信小伙伴们都很好奇。
考古工作具体如何进行?
一座距今2000年、埋藏地下的西汉路县故城如何重见天日?
今天,发改君就请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老师来现场揭秘。
让我们先带着好奇,造访位于遗址南侧的临时考古工作站。
工作室里,考古工作者正在忙碌地对文物进行清理、修复。
旁边的架上,修复完成的出土文物整齐排列,每件文物已经被拍照存档,身边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件”。
这些文物,对我们讲述着路县故城曾经的历史。比如——
出土的瓦当、陶豆、陶瓶、陶纺轮、钱币等器物,重新拼凑出了当年城镇的生活场景:山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证明附近可能有高等级建筑;陶豆、陶瓶属于日常生活器皿,陶纺轮是纺线的工具,共同佐证着出土区域为汉代居住区。
西汉山云纹瓦当
西汉陶纺轮
考古中发现的器物以两汉时期为主,其中陶器占了多数。但也有戈这样的金属器物,成为城防功能的佐证。
城址外的东部和东南部,发掘了3000余座战国至明清的墓葬,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各时期水井、道路、窑等遗迹。将通州有文物印证的信史提前到战国时代。
战国竖穴土坑墓
西汉竖穴土坑双人合葬墓
在临时工作站,老师给发改君展示了这张照片,猜猜看,这是个什么?
原来,这叫做瓮棺葬。瓮棺葬是以陶釜或陶瓮等器物为葬具,将尸体容纳其中的一种墓葬形制。下图可能更直观一点
西汉瓮棺葬
这些文物中的精品,将成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博物馆的珍贵馆藏,敬请期待。
现在,请跟随发改君到考古挖掘现场走一走吧~
这就是传说中的“探方”了
探方中,不同时期的土层清晰可辨
西汉道路遗迹,低洼处是路边的排水沟
这是一处河流的遗址,与上面的道路遗址不同,类似探方的底部多是淤泥和沙砾,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将进行评估,必要时继续向下挖掘。
下面是一处汉代的水井
而这个很容易误认成大缸的大家伙,其实是一片西汉的灰陶板瓦
最大的惊喜还在下图,这个探方展示出了汉代民居的样貌
据介绍,目前路县故城保护范围内发现的民居遗址,小的约七八平米,大的约30余平米。在不少民居的附近,都发现了排水的沟渠,看来当时的市政设施还算完善。
最后来答个题吧?考古工作者这是在做什么?
答案是探测土层。旁边的圆柱形土块就是钻探出来的土层样品。在考古现场,这样的圆柱形土块还有很多。
发改君俯身摸摸小土块,很兴奋地说:“呀,感受下汉代的土壤。”
西汉路县故城一日游结束,给发改君这个导游打个分吧!
感谢: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