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段历史典故学习这位先贤的攻心说服术,将会使你人生受益不浅

2021-03-24   小懒猫yen

原标题:从这段历史典故学习这位先贤的攻心说服术,将会使你人生受益不浅

许多人在自己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自己身边的某位亲友或者事业和工作中的合作者在面对一个需要抉择的事物时,在关系到大家共同利益的紧要关头,却因其一叶障目,只从自己角度利益出发而忽略大局,顽固坚持自己错误的事情。

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都是和对方争论不休,试图将对方说服,但事与愿违,对方抵触的心态使他根本听不进去你所讲述的道理,甚至搬出自己的理论和你对抗。当遇到这种情况,许多人都是一筹莫展,因为有时对方的身份甚至是自己的长辈或者上司,继续争论下去只会导致对立情绪更加激烈。

这种局面该如何应对解决呢?让我们从先秦时代的一部著作中记载的历史典故当中汲取先哲的过人智慧,当未来人生再碰到这样的问题时,会让你迎刃而解。

赵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6年),群雄争霸,战乱四起,强大的秦国发兵进攻赵国,此时的赵国面临重大危机。而国君年幼,主持朝政的惠文太后问计于群臣,大家一致认为应向强邻齐国求援。于是赵国派出使者,没多久便收到回复,齐国考虑到唇亡齿寒,答应了赵国的请求,但顾虑赵国以后和秦国又和好,自己岂不是反被卖了?为了留一手,提出赵国要派出一人质到齐国,这一做法是当时各国经常使用的外交手段,并不为过。但问题是齐国提出的人质对象群臣犯了难,他们深知,这是要动太后的心尖尖啊。

齐国要的人质是谁呢?他们知道掌权的太后溺爱其小儿子长安君,就对症下药,可谓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果然,太后一听此言,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无论任何人去劝诫,都被她一口否决,后来甚至直接翻脸。朝野上下,忧心忡忡,秦军兵临城下,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充满智慧的因病赋闲在家的元老触龙出马了,对这位功勋卓著的重臣求见,太后虽然明知其意,但也不好回绝,只是满怀戒备之心。

没想到,触龙聊开的话题并非太后的预想,他和太后嘘寒问暖,唠起了家常,倾诉年迈后身体不便的苦水,这点自然深得太后共鸣,不知不觉中,抵触和戒备的心态慢慢消失了。两人有了共同点,感觉更近了。其实这一点就是投石问路,是触龙的高明之处,当你想要说服一个人时,首先要寻找共同点,这样才能让对方把话听进去。试问,一个对你充满排斥抵触心理的人怎么可能听进你的道理呢?

眼见太后神色和缓下来,触龙话题一转,提出请求太后给自己的小儿子谋一个宫中小官员的差事,拳拳父爱,溢于言表,这点更是让太后如遇知音,笑道“你们男人也这么疼爱小儿子啊?” 触龙回道“其实男人疼爱儿子是要超过女儿的。”闻听此言,太后笑着不认可,她可能想到了自己护儿心切,不让对方离开自己当人质的事。但触龙迅速拿出例子,“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听了,承认道“是这样的。”

触龙进一步剖析入理,“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接着追问其他诸侯有无这种情况,太后想了想,回答说“没听说有。”触龙知道时机已到,火候成熟,他分析道,“他们今后迟早会有祸患降临在头上,或者落在子孙头上。为何国君子孙会出现这样的境况?这都是因为他们位高却无功,俸禄多却没有付出,占有多却寸功未立难以服众。您现在给长安君那么优厚的待遇,倘若现在不抓紧时机让他建功立业,若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又凭借什么在国内立住脚呢?岂不是要重蹈其他王侯覆辙?所以,从长远角度来说,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您的送出国门的女儿燕后。”

太后听了,默然半晌,触龙一步步的透析的道理分析让她开始反思。终于,她开口道,“好吧,听凭您的指派,让他去吧。”

事情的结局终遂所愿 ,在赵国派出长安君后,齐国如约发兵,解决了这场严重的危机,太后和长安君获得空前的民望,可谓是皆大欢喜。

从这一个典故当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人生智慧,在选择自己所要说服的对象时,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不要正面强攻,而要懂得巧妙迂回,通过实例一点点攻破对方内心的堡垒,让对方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时候,经过反思后明理的对方,其心中的坚冰就会自己消融。这一高明的说服术和美国人际关系大师的卡内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真是一座让我们受益无穷的宝库,掌握了这些技巧,不但可以提升你的素质能力,还会在某种程度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