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写字课VS启蒙识字App,孩子的识字之路该怎么选?

2019-11-14   鱼sir选课笔记

前几天群里家长聊起孩子识字问题的时候,有这么一段对话:

“我家凡凡6岁都快认识1000个字啦~”

“天哪,我儿子5岁了,现在看书都得我给他念!”

“那你还不赶紧给他报个班学学,要不以后上小学跟不上啊!”

“你们都是报班吗?我觉得一些识字App就很不错”

......

说到识字App,鱼sir倒是测评过一些,整体感受下来,虽然识字APP的品目众多,但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环节上大都采用游戏+识字形式进行教学,比较同质化。

此外,鱼sir想到了之前调研过的两家机构河小象和芝课写字,虽然是写字课程,但它们的课程内容本质上还是"以写促识",同样也能教孩子识字,和市面上比较火的识字App相比,有何不同呢?家长又应该如何去选呢?

这次的测评对象,拿叫叫识字、麦田认字和芝课写字分别来说说~

叫叫识字大冒险

适合年龄:3-6岁的孩子

识字数量:基础课程350个字;高级课程1000个汉字

叫叫识字大冒险App里的内容设定确实是围绕“冒险”展开,它官宣不光让孩子识字,还可提升阅读能力,在孩子有一定识字基础上,通过组词造句,进阶自主阅读。

叫叫识字App里课程有三种,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全能课程,当然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涵盖的知识面不同,基础课程涵盖内容最少,识字360个,阅读60篇;高级课程包含基础课程、AR课程两部分,识字1000个,阅读260篇;全能课程是包含高级课程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拼音、写字课程。课程内容涉及越广,价格越贵。

显然,无论家长选哪种课程,基础课程都是核心课,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基础课程的上课环节有哪些,又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课程环节其实还蛮简单的,一共有7步,分别是:

认字:认字环节一开始有动画导入,之后的所有环节都是围绕这个故事线展开,在认字环节孩子会学习6个汉字;每学习一个汉字,会出现一道练习题;练习题重复,回答正确,小鸡叫叫就会表扬孩子继续。

巩固:这环节说是巩固,其实就是练习。练习形式是孩子听指令,把图片和汉字对应,一共6道题。虽说点击图片就可以,但有些小朋友玩多了拖拽形式的练习,会思维定势般认为需要把对应的汉字拖拽到空白框里。另外操作也没有提示,低龄宝宝不懂操作显然是离不开家长陪伴学习。

跟读:显示词卡和对应的读音,同样是让孩子听指令完成跟读,也算是一种识字的训练。只不过答错没有纠正,如果小朋友长时间没有跟读,这个环节也会自己跳过去。

动画:这可能是最吸引孩子的地方了,内容就是观看动画视频。有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喜欢叫叫识字,大多是喜欢这个动画,有些孩子甚至沉迷动画片。不是说完全不给孩子看,我建议家长根据孩子情况适度,不然孩子脑子里刚有了这6个字,很快就被这动画片的情节占据了。

复习:这部分内容就是在动画之后,再次复习巩固的练习题。同样是让孩子听读音选词卡,只不过练习场景换了。

第6步和第7步,是动画和复习这两个环节的重复。动画是顺着上个动画展开,而第7步则显得非常匆促,我稍微停留了一会,APP就自动完成练习,有些迫不及待的跳过了。

综合看课程环节,其实内容比较简单,即认识6个汉字,然后就是不同形式的练习,通过多次练习来帮孩子巩固新认识的汉字,加深记忆。但,课程内容并没有什么组词造句的内容和练习, 且所有环节的练习,孩子回答错了都没有提示音纠正孩子错了,也没有地方检验孩子已经掌握。

难道叫叫识字想让孩子进阶自主阅读都体现在60篇阅读上了吗?我们再来看叫叫识字App上的阅读板块。

App内的阅读资源主要在[图书馆]里,这里面有睡前阅读、阅读训练营两模块内容,睡前阅读又分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根据课程不同,数量不同,读完一本可解锁下一本。里面有汉语的故事绘本,绘本内容大多是简单的一个动画背景,故事内容简单,但没有拼音标注,有些字可能孩子不认识,只能听和看图。

绘本可以自动观看,也可以手动操作。看完故事,可以去录故事,录完故事才可以解锁新的绘本,所以这部分内容能否使用,还要看家长和孩子的耐心,很可能会被搁置。

综合看叫叫识字App里的课程,课程内容含量看,基础课程涉及360个字,但只含有60篇阅读,且只有阅读绘本并没有人教,App里也并没有阅读训练;光认识汉字,看看阅读绘本,就真的能把学到的汉字组词造句,我看未必,这显然就是想让家长买全能课程以及其他阅读课程。

上课环节看,上课环节中比较侧重认字这个方面,组词练习、造句练习都很少,几乎没有;而阅读训练营是需要额外付费的,且还是轻课形式加社群辅导,这样的学习效果不说完全依赖家长,也和家长的时间精力付出有很大关系。

如果只是想让孩子简单认识几个字,那么这个App还是可以考虑尝试的,不过家长还要额外花心思买一些练习回来给孩子做,要注意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区别,光认识几个字却不会组词造句,孩子会很快忘掉。

麦田认字

适合年龄:3-10岁的孩子

识字数量:基本版全套课程1500个汉字

说到麦田认字,我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是先知道麦田数学后才知道它。它的基础课程共有36个单元,176节课,全套课程售价180元,也可以按单元买课。

麦田认字以单元划分课程,每个单元分为认识汉字、辩字辩音、组词填空、句子匹配、儿歌这5个模块的学习,按照官方的课程定义,也就是5节课。来看看这5个模块的内容:

认识汉字:一般是认识6个汉字。一开始把汉字融入到词语中,并配有形象的动态图,把具体的汉字回归象形化,让孩子更能理解字义;学完汉字之后会有跟读环节,“麦麦”带读,孩子跟读。

辩字辩音:游戏化设置的练习题,这里有两种形式的练习题,一种是帮助小兔子拔萝卜,一种是小猫钓鱼。如果孩子误点或者本来就是选错了,麦田认字App是不能立马点选别的,还必须等着操作跑完一遍,才能点击下一个。

对于孩子常选错的那个汉字,App会“记住”,并重复训练。完成练习之后还会用词卡的形式,再把汉字展现一遍,并给孩子朗读示范。而对于孩子常选错的汉字,App也会根据孩子的熟练度标示,孩子是否掌握所学的汉字,家长也能一目了然知道哪些汉字是孩子还没有掌握的。

组词填空:这部分内容是运用所学的汉字组词。可以理解为组词练习,形式为听读音选择汉字组词。但这是在听读音提示的情况下完成的,即使练习答对也不能完全说明孩子知道所学的汉字可以组成这个词,这点需要家长注意。

如果选错了或者不知道选哪个时,读音会不停的重复,这样能加深孩子对这个词语的记忆。

句子排序:游戏背景是小青蛙过河,这里的训练形式为听读音选对语句,需要听对读音然后把荷叶拖拽到对应的浅色虚线荷叶上进行排序,所学的汉字会标红。

这个练习效果,鱼Sir 是有怀疑的,这是听读音完成的练习,并不能理解是孩子自己对所学汉字造的句子;另外这样的练习形式其实就像是“连连看”,就是找到对应的框,把它对应上就算完成练习了,这种题目有什么造句的训练效果呢?鱼Sir想不是练造句,恐怕是练眼神,也许孩子并不懂荷叶上的语句是什么意思。

儿歌:这是最后一个部分,内容为有声阅读。即播放童谣,童谣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的汉字改编的,有点把谜语唱出来的意思。

作为识字App,它们把重心花在了怎么让孩子认字上,从本质上来说,鱼sir认为可以作为一种选择,在英语中对一个单词的把握讲究的是听说读写4个方面,对应到汉字中,又何尝不是呢?

识字是孩子走向自主阅读的基础,但识字的方式,除了这些大同小异的识字App,像芝课写字这种边写边学的课程,也值得说上一说。

芝课写字

适合年龄:6-11岁的孩子

识字数量:目前涵盖1~3年级1200多个汉字

芝课写字鱼sir之前也做过测评,它目前涵盖了1200个汉字,部编版教材现在出到了3年级,共分为启蒙,初级,进阶,未来芝课写字也会同步4~6年级的汉字课程。

芝课写字有正课和同步课程。正课的字表顺序是根据芝课本身的课程体系来设置的,设计的理念是从字的难易程度来划分的,让孩子先学习笔画、再学偏旁、最后再学习结构,由简单到难这样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这样孩子在掌握知识点和应用上面会更加匹配。

同步课字表是完全按照语文教材来的,相当于是和正课相同的视频内容,但完全按照课本顺序编排。

芝课支持小程序上课,一节课就是一个视频,视频大概在3分钟,以动画形式进行教学,动画比较形象,能吸引孩子注意力,整个视频拆解为4个部分,拿“上”字这节课来说明。

握笔姿势:有真人模拟示范正确坐姿来提醒孩子,这一点设计是比较贴心的。

识字部分:比如“上”这个字,先是对字进行图片和意思的解释,并标注了拼音,再例举了它生活中常见的组词,让孩子便于理解,有简单的汉字教学意味。

观察结构:视频中把“上”的笔画和笔顺分别拆解出来进行了说明,如竖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方,下横要长一些,对汉字进行了书写拆解。

书写要点:互动孩子写字,以视频形式一笔一画给孩子说明了写字教学。

点评环节:芝课承诺的点评时间为24小时以内,但一般要求老师在12小时给反馈,点评重点在对文字的笔画和笔顺以及其他写字技巧上的修改意见,基本是把课程视频中老师提到的书写要点做了二次提醒。

芝课写字的核心在于:它是课前课后的语文练字课,教的是教材上所谓的“规范字”,和书法练习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另外,芝课是以部编版教材作为参照,在课程设置中,它既有对汉字书写的练习,又涉及汉字识别和理解,同时设有正课和同步课课程,从这几点来看,作为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是蛮实用的。

最后,结论...

整体来说,识字App更侧重于认识汉字并简单理解,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孩子对汉字进行掌握,适合年龄低一点的孩子;而芝课写字这类课程,侧重于认识汉字并会写出来,它的教学程度更深一些,适合中班及以上的孩子,毕竟在汉字学习中,光“认字”却不会写这也不行,启蒙App更适合作为辅助课来给孩子学习。

关于孩子识字,如果你想咨询更多问题,欢迎在评论里联系我。